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7.4郑州晚报文脉周刊 | 消暑新姿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搜狐网地方资讯 时间:2025-07-04 08:30:35

消暑新姿势

3600年商都遗址,亲子沉浸式穿越

孩子们暑期在郑州商城遗址“触摸”历史

暑期伊始,位于郑州市中心的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便成了孩子们的热门去处。

7月1日启动的“小小讲解员”探秘商都之心活动,吸引了众多孩子前来。

同时,博物院推出了“清凉一夏”文博暑期课堂,诚邀参观者开启一场文化消暑的奇妙之旅。

步入博物院大厅,阳光穿过建筑结构,倾泻在一条长长的坡道上。

窗外,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现代都市轮廓。

窗内,则是青铜器与绿植交相辉映的文物展厅。

置身其中,时空仿佛在刹那间交错——这便是博物院奇妙之旅的开端。

展厅内,一枚枚甲骨静静陈列。一位父亲正与孩子一同俯身,借助放大镜仔细辨认甲骨上的文字。每发现一个字形,父子俩都难掩兴奋,低声诵读,令人肃然起敬。

当“妇好”“伊尹”这些历史课本中的名字以鲜活的形象出现在眼前时,参观的孩子们顿时激动起来——不如来场互动?或许,眼前的“妇好”与书本上的印象会有所不同。

青铜重器,尽显大国气象。即便隔着展柜玻璃,其雄浑豪迈的气息依旧扑面而来。一件青铜盉,究竟是实用器具还是祭祀礼器?出土时又是何种模样?

借助3D全息技术,参观者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便能即时获取鲜活生动的文化信息。细细端详、静静感受,饕餮纹、云雷纹,纵使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纹路间依旧跳跃着激情澎湃的光芒,无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厚重。

商都遗址城墙上,芳草萋萋、绿树成荫,微风送来阵阵清凉。

这里早已成为众多市民休闲游览、散步打卡的首选之地。

漫步于古老的夯土城墙,从高处俯瞰整个遗址公园,内心或许更能体味到别样的历史况味。

从一座都城的初生至今,历史已走过3600年。

本报记者 王梓 文/图

暑期亲子游“热”力难挡

观众在河南博物院参观

银基动物王国泼水互动现场

建业电影小镇“回到小时候”

小朋友在郑州图书馆阅读

冰雪世界热闹打雪仗

随着暑假的到来,“神兽”和“熊孩子”们也暂时离开了校园生活,回归家庭的怀抱。在这个属于夏日的“黄金时光”,正是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欢乐编织记忆的最佳时段。当夏日的蝉鸣与和煦的阳光向你发出邀请,不如暂别空调房,带着孩子投身一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奇妙旅程。近日,记者走访并整理了几处适合亲子畅游的目的地,快带领孩子一起度过一个乐趣十足的暑假吧。

文化 感受“浪漫历史”

坐落在郑州CCD(中央文化区)的郑州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2021年新馆(文翰街馆)正式对外开放,形成两馆并行的格局。新馆位于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以“黄帝冠冕”为灵感设计,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是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其建筑融合黄河奔涌的流线造型与“聚宝中原”的宝盆意象,兼具现代美学与文化内涵。馆内藏有近6万件文物,涵盖陶器、青铜器、书画等20余门类,尤以商周青铜器、唐宋石刻最具代表性,商代兽面乳钉纹铜方鼎、苏轼书《醉翁亭记》刻石等为国之重器。

当前,郑州博物馆以“让文物活起来”为宗旨,通过文物实证、数字技术与文化体验的深度融合,成为解读中原文明、感受历史温度的重要窗口。无论是青铜器的雄浑、书画的雅致,还是沉浸式互动的趣味,都能让观众在时空交错中领略郑州作为“天地之中”的独特魅力,十分适合暑期“亲子家庭”前来学习历史,感受郑州的文化脉搏。

阅读 亲子文化会客厅

郑州图书馆新馆坐落于郑东新区客文一街10号,占地76.3亩,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建筑外观融合“城市书房”理念,内部空间开阔,设地下一层、地上五层,规划藏书240万册(件),阅览座席3000个,日均接待读者量可达6000人次。作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这里不仅是文献典藏中心,更通过智能化服务平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创新形式,成为集阅读、交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枢纽。

当前,郑州图书馆现有各类文献总量351万册(件),形成了以纸质书、电子资源、古籍善本为核心的多元化馆藏体系。其中,3000余种珍稀古籍善本尤为珍贵,如元刻本《韵府群玉》、清抄本《三国志玉玺传》等,均为国内罕见的珍本或孤本。无论是藏书量还是阅读氛围,都是带孩子前来的优选目的地。

游乐 唤醒童年回忆

为迎接亲子客群的到来,当前,建业电影小镇以“回到小时候”为主线推出多重体验场景。白天,落日广场变身“复古游乐场”,丢沙包、滚铁环、跳皮筋等80后经典游戏轮番上演,父母与孩子组队参与,在欢声笑语中重温童年记忆。

手工DIY课堂内,亲子家庭可制作油纸伞等民俗手作,皮影居每日上演《武松打虎》《金斧头》等经典剧目,成为“寓教于乐”的假期体验实践课堂。位于小镇内的亲子游乐区“山谷里的游乐场”完成设施安全升级,攀岩、吊桥、滑梯等适童化设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不同年龄段儿童提供多样化游玩选择,满足家庭游客对亲子互动空间的需求。

玩水 来一场泼水节

据了解,为迎接亲子客群,郑州方特梦幻王国也在6月27日起推出“方特熊出没泼水节”。届时“湖心岛—熊出没嬉水互动区”“星光幻影舞台—狗熊岭泼水狂欢区”等嬉水区域会完成升级扩容,无论是“大游客”家长还是“小游客”孩子都能享受到畅快的玩水体验。此外,方特梦幻王国还将于每周五至周日增开夜场,深受游客喜爱的“熊出没”家族将领衔夏日限定主题巡游,与大小朋友亲密互动;多场萌趣盎然的亲子演出也将轮番上演,让全家在清凉中共享温馨欢乐时光。

度假 尽享清凉玩水新体验

炎炎夏日,郑州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依托三大主题乐园与酒店集群业态,精心打造了集玩水、滑冰、休闲、康养于一体的多维度避暑体验,成为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清凉打卡地之一。无论是寻求刺激的水上狂欢,还是向往冰雪世界的梦幻奇遇,抑或是享受周到舒适的度假服务,这里都能满足游客的夏日避暑需求。

据记者了解,在7月的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与水亲近是亲子出行、消暑度假的首选。动物王国摇身变为大型“狂欢泼水季”水战乐园,每日两场、每场30分钟的“夏日激爽水派对”让游客尽情释放热情,现场还有贴心的快速烘干机,让湿身后的游客能迅速恢复干爽。除了泼水互动,水上娱乐设施也奇特好玩,“勇闯海王殿”带来俯冲而下水花四溅的刺激,“水上飞鹰”则让游客体验掠过水面的速度与清凉。在园区游玩期间,游客还能近距离观察到白虎跳水、黑熊泡澡等动物们独特的消暑行为。

本报记者 李居正 文/图

400年古槐守望城市乡愁:

一棵树与一个村庄的世纪对话

古槐树静静矗立

在郑州繁华的中原路与大学路交叉口东南角,金水河在此优雅地转弯向北流去。河岸边,一棵树龄超过400年的古槐树静静矗立,它斑驳的树干上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茂密的树冠投下层层叠叠的绿荫。这棵被列为郑州市二级古树名木保护的老槐树,不仅是郑州市中心罕见的绿色活化石,更是原菜王村村民心中无法割舍的乡愁象征。它如同一部活的历史书,见证了郑州的沧桑巨变,也记录了一个村庄从兴盛到消逝的完整轨迹。

古槐记忆:从“菜园王”到现代社区的见证者

这棵古槐树的年轮里藏着菜王村的全部历史。据郑州市相关部门2018年认定,这棵国槐树龄已达408年,与菜王村同龄。时任菜王社区主任董枝春讲述的村庄起源如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明朝洪武年间,王姓两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以种菜为生,尤其以种植冬瓜、大白菜闻名于当时的郑县,因此得名“菜园王”。清朝末年,村庄改称“菜王村”,而这两兄弟在村前种下的3棵槐树中,唯有这一棵顽强地存活至今。

82岁的王北定老先生记忆中的20世纪50年代菜王村,是一幅典型的北方乡村水墨画:村子分南街和北街,百十户人家清一色的青砖小瓦房,金水河绕村西而过,河水清澈见底,岸边柳枝轻拂,村姑们在河边洗衣嬉笑,老人们在槐树下谈古论今,讲述着金水河上游黄龙岗和后河芦村的奇闻轶事。那时的古槐正值壮年,是村庄生活的中心舞台,也是村民集体记忆的储存库。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2007年菜王村完成了拆迁改造,大部分区域变成了现代化的酒店和写字楼。2015年2月,五里堡街道办事处将菜王社区与康复路社区合并为“馨康社区”,连承载着400年历史的村名也消失在行政版图上。唯有这棵古槐树被完整保留下来,成为村民与故土最后的物理连接点。

正如董枝春所说:“在菜王村民心目中,看到了这棵古树,也就回到了故乡。”

精神图腾:古槐作为乡愁载体的文化意义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古槐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植物存在,成为菜王村村民共同的精神图腾。

记者观察到,尽管原来的村庄已不复存在,但每逢初一或十五,仍有老人专程来到古槐树下祈福;村民聚会或活动的集合地点仍习惯性地定在“大槐树下”;远行归来的游子第一站永远是在这棵古槐树前驻足凝望。这些仪式化的行为背后,是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根脉的执着寻找。

古槐树作为乡愁载体的文化意义在当代中国具有普遍性。社会学家指出,在剧烈社会变迁中,人们需要寻找稳定的精神坐标,而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古树恰好满足了这一心理需求。菜王村的古槐不仅是个体记忆的触发器,更是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它见证了村民祖辈的辛勤劳作、孩童的嬉戏玩耍、节庆的欢聚团圆,以及村庄的重大决策——所有这些记忆都储存在那粗糙的树皮和婆娑的枝叶间。

古槐树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树木崇拜”的深层心理。在中国乡土社会,古树常被视为具有灵性的存在,能够庇佑一方水土和人民。村民们自发保护古槐的行为,既是对生态环境的珍视,也是对文化传统的坚守。当村民将写有“保护古树功在当代,庇佑世人利在千秋”的锦旗送给郑州市城区河道管理处时,表达的不仅是对管理部门工作的感谢,更是对一种生态伦理和文化价值观的肯定。

保护之路:古树养护中的多方协作模式

这棵400岁古槐的健康存活,离不开科学专业的养护体系和多方协作的保护机制。

2005年起,郑州市城区河道管理处主动承担起古槐的养护责任,包括定期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基础工作。随着树龄增长,古槐出现了空树洞及多处树枝断裂的情况,管理部门迅速采取专业措施:对大枝进行加固、改良土质、实施综合救治。这些措施历时33天,投入资金3.38万元,最终实现了“枯木逢春”的奇迹。

古槐保护的成功案例体现了三个关键要素:首先是村民自下而上的保护意识。在村庄拆迁过程中,正是由于村民的强烈要求,古树才得以保留并被列入郑州市名古树保护名录。其次是政府部门的专业管理。河道管理处不仅完成日常养护,还针对古树老龄化问题采取科学干预。最后是制度保障。古树被正式列为二级保护对象,使其获得了法律层面的认可和保护。

这种“社区诉求+专业管理+制度保障”的三维模式,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保护工作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生物养护层面,而是充分尊重了古树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让一棵树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的特殊纽带。

参与对百余棵郑州古树保护的古树救护专家靳红军,6月25日察看了菜王古槐后,提出了进一步保护它的三点意见:第一步,树池太高,把树池下落,尽可能不高于原地坪30厘米,并放置根系透气呼吸装置;第二步,树池外围设置透气孔直径约50厘米,深度约80厘米;第三步,树下小房子放在树池外侧南侧,青石标识标牌放在树池北侧。总之树池内空间尽可能留大。他说,这棵古树目前能有这么好的长势得益于附近金水河道可供古树部分根系透气呼吸、汲取水分和养分。

古今对话:古槐映照下的城市发展思考

站在金水河畔仰望这棵400年的古槐,不禁让人思考城市发展与传统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古槐所在的位置极具象征意义——金水河得名于2500年前春秋时期郑国丞相子产的典故,反映了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而距古槐800米处曾有的子产祠以及河岸上的古鼎新翳雕塑群,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如今,这些文化元素与现代都市景观并置,形成了一种时空交错的美学体验。

菜王村的变迁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微观缩影。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0年间,中国城镇化率从36.2%升至63.9%,数以万计的传统村落消失在城市化浪潮中。在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保留乡村记忆、延续文化根脉成为重要课题。古槐树的保护经验表明,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物质载体可以成为平衡发展与保护的支点。

有城市学家指出,真正的城市现代化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和基础设施上,更体现在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上。保留一棵古树,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情感依托和历史纵深感,使快速变化的环境保持某种连续性和可识别性。当古槐的新叶在春风中摇曳,它不仅在诉说着菜王村的往事,也在提醒着我们:城市发展不应是对过去的彻底抛弃,而应是与传统的创造性对话。

400年古槐静立于金水河畔,它将继续守望在这里,见证更多变迁,储存更多记忆,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寻找乡愁的精神地标。在城市化不可阻挡的今天,我们或许需要更多这样的“乡愁载体”,让人们在奔向未来的路上,始终记得自己从何处来。

记者 徐富盈/文 徐宗福/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