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言
7月伊始,lululemon开启了今年的夏日乐挑战营销活动,游泳世界冠军汪顺和演员贾玲共同出演的广告片开始不断刷屏。
截图来源于微博@lululemon
另一边,一直被视为lululemon在中国有力挑战者的女性运动服饰MAIA ACTIVE,在被安踏收入麾下近两年时间后,也开始对外释放新的信号。
最近,多家媒体报道了MAIA ACTIVE(玛伊娅)品牌总裁赵光勋对于品牌的具体规划。2024年5月,安踏赵光勋为MAIA ACTIVE品牌总裁,一年后这位在安踏体系下任职多年的韩国人,为MAIA ACTIVE定下的首要目标是超越lululemon,成为女性瑜伽细分市场的第一名。
不过,现如今女性运动服饰的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在lululemon的引流下,中国市场寻找lululemon平替的热潮还在继续。另一方面,即便是lululemon,在消费分级的趋势下也面临着增长放缓的困境。MAIA ACTIVE能够实现细分第一的目标,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另一个增长点
近些年的中国鞋服行业,户外女性运动一直是市场的热点主题。这两个契合当下国内中产崛起势头的品类,一路扶摇直上,也捧红了始祖鸟、lululemon、凯乐石和萨洛蒙等品牌。
通过7年前收购的亚玛芬,安踏不断巩固在高端户外市场的地位。2024年,在始祖鸟超过20亿美元营收的支撑下,亚玛芬摆脱了连续五年亏损困境。
虽然多个业务不断开花,但作为曾经业务中流砥柱的FILA却尽显老态。
2024年,FILA品牌收入为266.26亿元,同比微增6.1%;经营利润67.38亿元,同比减少2.6%。而在2020年-2023年,FILA经营利润分别为44.94亿元、53.39亿元、43.01亿元和69.16亿元。这期间,FILA占安踏总营收比重下滑至不足四成。
作为中产鞋服升级潮的最大受益者,安踏一直在未雨绸缪。
和此前收购FILA一样,2023年10月,安踏通过旗下的一家附属公司,收购MAIA ACTIVE75.13%的股份,试图在女性运动赛道冲击lululemon的地位。媒体报道称,截至2022年底,MAIA ACTIVE年销售额为5亿元。
今年4月,几乎使用同样的方式,安踏将老牌户外品牌Jack Wolfskin(狼爪)母公司收入囊中。2个月后,安踏任命亚玛芬大中华区总裁姚剑为狼爪品牌总裁,负责全球业务运营。
而作为未来的增长曲线之一,赵光勋之外,安踏还为MAIA ACTIVE找来一位重量级的帮手,邀请lululemon创始人Chip Wilson(奇普威尔逊)担任后者的品牌顾问。
在2014年离开lululemon后,奇普威尔逊就与安踏有颇多交集,比如在2018年,他就与安踏联合腾讯等财团共同收购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2019年,奇普威尔逊还认购了安踏部分股份。
不过,在被安踏收购后,MAIA ACTIVE财务情况并未被公开过,在财报中,其仅仅与迪桑特、可隆一起,并划分为其他品牌。
安踏财报
小步快走
从近期MAIA ACTIVE对外透露的信息看,其战略更多在于品牌和产品的聚焦,有种小步快走的意思。
据媒体报道,目前,MAIA ACTIVE已经剔除了10%-15%的户外及其他运动等非核心类产品,专注于瑜伽及其相关场景的产品开发。同时,安踏高管巡店时,都会直接检查卖场执行的情况,当发现卖场中出现非瑜伽相关产品时,后者会被要求整改。
在产品端,MAIA ACTIVE将用户客群定位于亚洲女性,聚焦瑜伽这类细分场景。赵光勋甚至表示,如果MAIA ACTIVE的品牌不够聚焦、定位不清晰,和安踏其他品牌之间还有交叉,这是我们绝对不允许看到的事情。
而在渠道上,MAIA ACTIVE并未寻求下沉,而是优先布局一二线城市,门店选址也集中于核心商圈。
MAIA ACTIVE线下门店
这种策略在消费品牌当中很常见,当品牌还处在成长期,品牌力、渠道等方面的积累还比较薄弱,就需要蓄力,集中把拳头打向一个地方,以求迅速开花结果。
而和MAIA ACTIVE不同的是,作为女性运动领域的头号选手,lululemon的产品和渠道,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要宽广的多。
从今年的夏日乐挑战营销就可以看出,贾玲与汪顺的搭配,就代表了lululemon想实现女性+男性的整体覆盖。同时,lululemon正变得更为下沉,开始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设立门店,并布局奥特莱斯业态。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财年第一季度末,lululemon在中国大陆的直营门店数量为154家,较2024财年第四季度末净增加3家,同时,其门店在二三线城市占比也在不断提高。
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正值壮年的lululemon,力求在核心品类和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找到新的增长点,而尚处在成长期的MAIA ACTIVE,想先在核心领域打响头炮。
可以说,两个品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战略路径。
各有各的烦恼
一个已经在尝试全盘渗透,另一个还走在成为单品类头部品牌的路上,MAIA ACTIVE和lululemon市场体量的差距自然显而易见。
相比lululemon的门店规模,MAIA ACTIVE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仅有约45家门店,今年门店总数也将被控制在55家左右。
2025财年第一季度,lululemon在中国大陆市场净收入同比增长21%至3.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6亿元),带动国际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9%,增速在全球市场排在第一位。
而在2022年,MAIA ACTIVE的销售额也才为5亿元,即便在被安踏收购后快速增长,但可能仍与lululemon存在不小的差距。
时至今日,即便不断开设线下门店,邀请艺人虞书欣担任品牌代言人,在很多人眼中,MAIA ACTIVE依然被视为中国版lululemon lululemon平替。
截图来源于小红书
这样的品牌标签,自然会影响到MAIA ACTIVE的客单价水平。在MAIA ACTIVE天猫旗舰店,销量最高的一款产品为折前售价399元的瑜伽9分长裤,而在lululemon天猫旗舰店,销量最高的产品是一款标价1080元的运动夹克。此外,目前,lululemon天猫旗舰店粉丝量为510万,而MAIA ACTIVE粉丝数为则为135万。
而从当前MAIA ACTIVE透露出的市场策略来看,其动作更偏向保守、谨慎和精细化,而非其他安踏子品牌那般大开大合。
当然,结合安踏的过去的并购历史,对于一个新品牌,它们也等得起。毕竟始祖鸟被收购后,也是在苦苦等待四五年,才迎来了延续至今的户外风潮。
最新的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FILA品牌产品的零售金额(按零售价值计算)与2024年同期相比录得高单位数的正增长。同期,包含MAIA ACTIVE在内的所有其他品牌产品的零售金额(按零售价值计算)与2024年同期相比录得65-70%的正增长。
但需要指出的是,和过去几年不同,规模竞赛已经不是当前鞋服行业的主旋律。不论是走着小碎步的MAIA ACTIVE,还是新收购的狼爪,都要面临经济换挡、消费分级等周期性挑战。
同样,lululemon在过去10年创造市值和营收翻了数倍的商业奇迹之后,也正在面临业界关于其远离初心,越做越大的指责。
这个曾经聚焦瑜伽裤的小众品牌,已经开始脱离运动女性定位,朝着耐克、阿迪所在的方向走去,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品牌。但过去很多失败的案例已经证明,如果一个品牌如果什么都要做,就很可能会失去品牌力,从而缺少溢价能力和利润空间。
只能说,MAIA ACTIVE和lululemon如今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烦恼。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