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正式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19项具体举措为消费市场注入金融活水。这一政策文件直指当前经济转型核心命题——在外部需求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激活内需引擎,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突破口。
政策锚定三大消费增长极,构建差异化金融支持体系。在商品消费领域,金融机构被要求围绕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场景,创新“以旧换新”金融服务模式。例如,河南等地已试点推出“零违约金”汽车贷款产品,并针对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出专项利率补贴。数据显示,2025年1-5月河南省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较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出近7个百分点。服务消费领域则聚焦文旅、养老等民生刚需,通过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专项额度,支持全国性金融机构为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产业链提供低成本资金。新型消费赛道成为政策重点突破方向,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领域企业被鼓励通过科创债券、消费ETF等工具融资,推动智慧养老设备、智能医疗产品等创新供给。
金融工具箱全面升级,多层次融资渠道加速打通。信贷支持仍为主渠道,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建立消费金融专业团队,优化首贷、续贷、信用贷审批流程。债券市场创新尤为亮眼,符合条件的服务消费企业可发行5年期以上专项债券,文旅、教育领域科创企业被纳入绿色债券支持范围。股权融资方面,政策明确支持消费产业链企业通过“新三板”挂牌、并购重组等方式融资,私募股权基金被鼓励投向种子期、初创期消费科技企业。河南某文创企业通过“文旅+金融”模式获得5000万元债券融资,成功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成为政策落地典型案例。
风险保障与消费环境优化同步推进。保险机构被要求开发体育赛事责任险、老年旅游意外险等创新产品,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覆盖面预计扩大15%。支付体系革新方面,数字人民币在体育消费券、文旅场景的应用试点已覆盖23个省份,某冰雪运动场馆通过数字人民币支付实现交易效率提升40%。消费者权益保护被纳入政策考核体系,金融机构需公示综合融资成本,建立消费纠纷快速响应机制。
业内专家指出,该政策既着眼短期消费复苏,更布局长期消费生态建设。通过“金融+消费”的深度融合,有望破解消费基础设施薄弱、新型消费供给不足等痛点。随着政策落地,预计2025年下半年消费金融规模将突破20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提升至65%以上。这场金融与消费的双向奔赴,正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