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权威媒体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中国主导规模、北美引领技术、欧日韩细分深耕”的竞争格局。
但是,“”认为,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中美才是重要的玩家,两者分庭抗礼,而且中国略占优势。
即便是美国的投行,如摩根士丹,在2025年一季度发布《人形机器人100》报告,也认为人形机器人大战,中美打了个平手。
《人形机器人100》报告截图
“人形”机器人时代来了
5月19日,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COMPUTEX 2025发表演讲时表示:
通用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人形机器人是唯一会成功的机器人样式。
黄仁勋强调,“人形”的机器人是唯一一种几乎可以部署在任何地方的机器人样式,“它可以融入我们创造的世界,完成我们为它制定的任务;我们为自己设计了世界,现在我们可以创造人形机器人来融入这个世界,并帮助我们。”
马斯克此前也发表了类似观点:人类经过数十亿年演化形成的生物形态(双足直立、多关节肢体、灵活抓握等)是适应地球物理环境的最优解。要制造一个为人类服务、代替人类工作的机器人,最划算的办法,就是仿照人类的形态。
毕竟,未来人类的各种工作,多需要人类形态的人形机器人去完成的。
现阶段,出于权宜之计,可不在人形机器人的双足上下太多功夫,做成轮式的人形机器人作为过渡。
轮式人形机器人在工作
2025年上半年,傅盛在接受《财经》专访时,就有过一番计算:
最便宜的人形机器人9.8万元,这其中就包括了“脚”的成本。如果去除“脚”,采用轮式,不仅可以节省了一半以上的运动关节,而且还可减少了一半以上的不稳定性,更关键的是,这样的机器人可以便宜一半以上,且能适应99%以上的场景。
近期,在高工机器人的相关论坛中,不少人形机器人行业大咖也觉得轮式的人形机器人或是当下的最优解。
万亿级市场
关于人形机器人的行业地位,在COMPUTEX 2025,黄仁勋认为,AI 的下一波浪潮必然会延伸到物理世界,主要形式会是三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辆以及狭义的人形机器人。
我国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就认为,如今的人形机器人发展阶段,就好比2018年的新能源汽车。
汇川技术副总裁宋君恩指出,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超越新能源汽车,成为万亿级市场。而这,又与黄仁勋的“数万亿美元级的产业”说法不谋而合。
马斯克在近日举办的利雅得举行的沙特-美国投资论坛上预测,人形机器人数量最终将达到数百亿。
面对如此大的一块蛋糕,像特斯拉这样已吃到新能源汽车红利的企业,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在2025年3月20日特斯拉一季度全体会议上,马斯克表示:人形机器人Optimus(配备22自由度灵巧手)已在弗里蒙特工厂的试产线上完成制造,今年将进入试生产阶段;特斯拉今年目标生产5000台Optimus,且已订购的零部件足够支撑今年生产10000-12000台,2026年目标是生产50000台Optimus。
目前全球已有15家知名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其中国11家。
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具有天然的便利性。因为人形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复用性高。智能驾驶汽车,一度被认为是汽车机器人。近期,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项目负责人离职,就是其自动驾驶团队领导顶上的。
国外科技大厂,也纷纷以各自的优势技术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譬如英伟达,已从芯片和中间件层面入局,核心目的是打造底层开发生态,成为具身智能领域当之无愧最强“卖铲人”。
谷歌、OpenAI、meta等也率先从大模型赋能、投资形式转变为躬身入局本体制造。
国内的大厂纷纷跟进,如华为、蚂蚁集团、京东集团等。
甚至于,国内家电巨头、手机厂商也纷纷宣布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如美的、海尔等。
中美之争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从来没有落后。
有权威媒体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中国主导规模、北美引领技术、欧日韩细分深耕”的竞争格局。
实际上,人形机器人赛道,中美才是真正的玩家,两者分庭抗礼,而且中国略占优势。
即便是美国的投行,如摩根士丹利,在2025年一季度发布《人形机器人100》报告,也认为人形机器人大战,中美打了个平手。
报告承认了中国人形机器人拥有规模优势。摩根士丹利看来,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达到63%”。
即使是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截至2025年4月,全球数量超300家,其中中国企业数量超过150家,达到了1/2。
在过去的3年里,中国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款式也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2024年,全球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共51款,其中中国占35款、北美地区占8款。
“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正在把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打下来”,摩根士丹利表示,“特斯拉也存在把Optimus第二代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到2万美元/台的可能性——如果他们采用中国生产的零部件的话。”
不仅仅具有规模优势,中国还具有技术优势。
据谷歌知识产权、摩根士丹利,过去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累计申请技术专利6618件,远超美国的1483项、日本的1195项以及全球知识产权组织的1123项,排名全球第一。
另外,无论是摩根士丹利,还是其他国内专家,都忽视了中国的基础设施优势。
譬如中国的5G-A技术,作为5G向6G发展必经之路,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曹明表示,5G-A将5G的能力提升10倍,从而解锁前所未有的应用场景。
5G-A,对于人形机器人十分重要。
中金公司研报表示,5G-A等通信系统是保障具身智能系统稳定运作的核心支撑,这为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产业化落地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支撑。
目前我国5G-A发展,全球领先。目前中国已在330+城市部署5G-A网络。赛迪顾问预测,“十五五”期间,我国5G-A用户量预计将接近13亿户,占全球5G-A用户总数的比例超50%。
乐聚、华为、中移动联合发布首款5G-A人形机器人
即使未来的6G技术,中国也超越美国。目前中国已经掌握全球40.3%的6G核心专利,而美国仅占35%,美国很难从6G方面反超我国。
关乎国运
中美人形机器人之争,关乎我国的国运,关乎中美竞争大局。
如果美方率先造出商业化落地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美方的工厂就无需技术工人,依靠人形机器人就能生产商品。
到那时,“老特”天天高喊的“制造业回归”,就真的能够实现了。我们与美国竞争的制造业优势,也就消失了。
因此,中美人形机器人之争,中方必须赢,不能输。
虽然在人形机器人竞争中,中方占据了不少优势,但不得不说的是,中国依然有自己的短板。
譬如,我国在高端AI芯片方面有自己的劣势。
中方一直要求美方取消英伟达等AI芯片,如英伟达H20、AMD MI308的限制,尚没有得到满意答复。
这些高端AI芯片的缺乏,直接制约我国具身智能大模型的研发效率与落地速度。而具身智能大模型在人形机器人中发挥着类似“大脑”的关键作用。宇树机器人创始人王兴兴曾表示,全球都在等待真正的机器人“大脑”诞生。
高端AI芯片,目前依然可以阻碍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腾飞。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人形机器人走向真正的商业化,远没那么简单。历史已经给出了两个失败或衰落的案例。
其一是日本仿生机器人研究的失败。
上世纪,日本仿生机器人曾以本田ASIMO、软银Pepper等明星产品引领全球,却在AI与商业化浪潮中近乎集体溃败。
本田ASIMO
技术路线偏差是日本失败的首要原因,日本将“高度拟人”视为机器人终极目标,对机械细节的苛求导致结构复杂、成本飙升,导致价格超高,维护成本也很高,却未提升实用性。
忽视AI与软件能力,则是失败关键原因。当全球人形机器人都转向深度学习时,日本仍坚持规则库(if-else)路径,错失AI革命窗口期。
当初,王兴兴与其创办宇树科技之所以入局人形机器人,也是看到了AI大模型的发展,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提供了可能。
其二是波士顿动力的案例。
波士顿动力作为全球机器人的先驱,却三次易主,一次比一次“卖身”的价格便宜。2013年30亿“卖身”谷歌,4年的2017年就再度被“卖”,软银接盘,发现成本高昂却回报低,又于2021年以11亿美元的价格将80%股权卖给了现代汽车,估值较谷歌时期缩水66%。
如日本的仿生机器人一样,当AI大模型出现后,因为思维惯性等原因,波士顿动力也没有引入,还在依靠传统算法,导致其错失良机。波士顿动力采取液压驱动,使得成本畸高,也是其走向衰落的一个原因。
回看我国的人形机器人行业,因为只会“翻跟头”却没有商业化落地场景,已被朱啸虎等投资大佬“放弃”。
未来走向真正的商业化落地,还得靠行业一起努力。(文/ 陈重山)
参考资料
[1] 《人形机器人:从科幻到现实,产业崛起进行时》,中关村杂志,石春晖 贺陈慧
[2] 《大摩重磅报告:人形机器人大战,中美打了个平手》吴晓波频道,巴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