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港交所的锣,已经不够用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雅 节点财经 时间:2025-07-04 12:01:52
财富效应之下,VC/PE迎来退出潮

文 / 节点财经 零度

良久不见的盛况,正在港交所上演。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IPO呈现井喷式格局。

截至6月30日,2025年上半年共240家企业(主板231家、GEM9家)在港交所递表,较2024年同期的133家增加了80.5%,这一数字超过2024年全年数量(237家)、2023年全年数量(209家)。

由于排队上市的项目众多,中环的金融机构工作量剧增,一位在港的头部中资投行保荐人告诉《节点财经》,目前,手上有 10余个港股 IPO 项目,且每周都有好几天在内地出差跟项目、抢项目。

赶快去港股IPO。这已经成为各家投资人当前最重要的投后工作。抓住这一窗口期,能上尽上!

01 一天7家排队上市,企业排队敲锣

6月27日,16家内地企业递表申请在港股主板上市,其中13家是第一次递表;30日,云知声、IFBH、泰德医药三家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这是6月份第四次出现三重奏

实际上,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场强势复苏,新股发行节奏加快、募资规模回升,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港交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已完成42宗传统IPO项目,累计集资超过1050亿港元,规模也分别超过了2022年、2023年、2024年的全年融资规模。

回顾上半年港交所的表现,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43只新股登陆港交所,同比增长43%,融资金额超千亿元,同比攀升689%。相比之下,20222024年的全年融资金额分别为1046.22亿元、463.34亿元和881.47亿元。

上市热情高涨,港交所融资额也时隔4年重返第一宝座。

从行业来看,资本货物行业最吸金,3家企业成功登陆港股,融资505.76亿港元。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紧随其后,6家企业上市融资156.30亿港元,食品、饮料与烟草行业位列第三,3家企业融资超过百亿港元。而材料行业上市公司达到5家,但融资金额仅63.43亿港元。

相比之下,电信服务、媒体、房地产、多元金融、运输、公用事业、食品与主要用品零售、能源等几大行业未能纳新。

更激动的一幕在7月9日,《节点财经》发现,这一天,包括Fortior、首钢朗泽、极智嘉、讯众通信、大众口腔以及蓝思科技在内的7家公司将登陆港交所。

有业内人士直言港交所的锣都不够用了。

02 财富效应之下,VC/PE迎来退出潮

太激动了,经过了几年的低迷,港交所终于迎来了回暖,而且简直是一夜回春。一位投资人对《节点财经》表示。我们最近内部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加快推进项目赴港上市的进度。

对于投资人而言,这是实现项目退出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纵观上半年赴港上市的项目,最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以410亿港元的融资额高居第一,创下了今年港股募资的新纪录。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蜜雪集团的融资额分别为114亿港元、101亿港元、93亿港元和40亿港元。

其中,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4家公司的IPO融资额均跻身全球IPO融资额前十。

项目上市,带动了背后VC/PE创造高额的退出回报。

以古茗为例,今年2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其早期投资方包括冲盈资本、Coatue Management、美团龙珠和红杉中国等均实现了较高的回报。根据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其第一大机构股东美团龙珠,IPO 后持股为 7.74%,按古茗后期市值 607.63 亿港元计算,美团龙珠持股市值约为 47 亿港元。

巨额财富效应的带动下,投资人们正在簇拥着项目尽快完成港股IPO。错过了这一波上市潮,下一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一位投资人对《节点财经》直言。

更震撼的一幕是港股打新的热潮再次上演。

就在最近,泰国知名椰子水品牌IF的母公司IFBH Limited(以下简称IFBH)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此次IPO国际配售名单中一批知名私募现身,其中还有中国首富钟睒睒的身影。

钟睒睒持股超30%的私募基金道合承光,获配84.68万股的股份。按当日最高46.5港元的股价计算,该部分股票已赚1583.5万港元,钟睒睒间接获利超过475万港元。

巨大的造富效应之下,更多投资人、项目快速涌向港交所。

03 流动性+政策红利,促使更多资金入场

振奋人心的一幕仍在加剧。

港股下半年排队IPO的企业大幅增加,当前确定7月和8月上市的企业已有8家,包括拨康视云、安井食品、富卫集团、首钢朗泽、峰岹科技、讯众通信、极智嘉和以介绍形式上市的东阳光药。

从当前的进展看,每天至少都有一家A股公司公布了赴港上市计划,下半年的港股市场将会更加拥挤。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节点财经》,今年港股如此热闹,背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流动性修复

经过了长达两三年的流动性减弱,今年,港股市场呈现技术突破驱动估值修复、资金回流推动量价齐升的发展格局,对包括新股在内的市场标的产生积极影响。

一位投资人告诉《节点财经》,港交所上市热潮,标志着港股市场投融资功能有效恢复,市场信心与活跃度正快速回归,并形成良性循环。

其二,政策制度红利释放

去年,还有投资人对《节点财经》吐槽,要去港交所上市,腿先打折,而今年,风向一转,各家都在助推项目尽快赴港IPO。这一改变的背后,与内地及香港的政策支持息息相关。

去年9月以来,中央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逐步落地生效,与港交所上市规则优化措施形成政策共振,直接推动港股市场持续向好。

去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中,明确提出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海外融资渠道、提升国际知名度和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

此外,近年来,香港监管机构也在持续优化上市规则,《节点财经》看来,正是港交所持续优化上市条件和审核流程、缩短问询周期,为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提供了便利。例如,2018年4月,推出18A章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23年3月,推出18C章允许未有收入、未有盈利的专精特新科技公司上市;2025年5月正式推出科企专线,建立特专科技公司(18C章)和生物科技公司(18A章)的专属上市支持机制,允许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值得关注的是,此轮IPO热潮中,A股龙头企业来港上市实现A+H双平台模式已成为趋势。A股龙头企业本身具备多元化融资与国际化布局需求,部分大型A股上市公司,尤其是新经济、消费、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有强烈的国际化发展意愿和品牌影响力提升需求。

《节点财经》看来,这一轮赴港上市潮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赴港上市企业数量的增多,新股表现也会出现分化。切勿为了打新而盲目追高,注重企业质量才是长远之道。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