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 落苏
协同办公赛道的生死竞速,在大模型的助推下进入了决赛。
玩家还是那老三位:借道DeepSeek卷起AI一体机的钉钉、带着全新AI知识库产品的飞书,以及拥有最强私域生态,将AI能力定制化嵌入千行百业的企业微信。
数字化办公时代,小到几十KB的文档,大到公司组织架构、供应链降本,都要通过协同办公应用来实现。三大巨头谁能当好AI卖铲人,谁就能率先破解行业的商业化难题,乃至为集团层面的AI战略拿下桥头堡。
AI办公三国杀:看着相似,侧重不同
早在2023年,协同办公三巨头就接连开启大模型之路。虽然三大产品的功能属性看起来高度同质化,但是在AI的炼金术加持下,三者的产品赋能模式已经转向不同弯道。
背靠字节的飞书,定位像是知无不言的军师。
全新AI产品飞书知识问答的上线,更是佐证了这一点。作为一款基于企业知识的专属AI问答工具,飞书知识问答不再需要切换页面使用,而是直接融入飞书的应用侧边栏,与现有产品功能全面耦合。
产品尝试通过自然语言问答的形式,向企业输出AI能力。虽然产品界面与ChatGPT、豆包类似,但飞书知识问答的发展目标却并非通用对话,而是倾向于帮企业拆墙,完成内外部的专业知识、经验整合。
举例来说,当用户点击使用知识的选项后,它便能在拥有权限的基础上抓取飞书消息、群聊和文档等所有资料所包含的讯息,不仅做到10秒内生成结构清晰、来源明确的报告,还可以关联企业其他部门的情报。通过RAG(检索增强生成)与权限引擎相结合,企业用户既可以迅速实现海量的资料分析处理,还能够令管理者快速掌握跨部门项目的进展。
相比之下,钉钉更像是合纵连横、调动资源的盟主。
去年6月召开的生态大会上,最先全面接入Deepseek的钉钉明确表示了对大模型的态度:将对所有大模型厂商开放、构建开放的AI生态。在六家大模型厂商合作的助力下,钉钉会议、钉钉文档等基于固定底层模型的产品都有了升级、变强的空间,不再仅局限于通义大模型,而是拥有了更多侧重不同功能的选择权。
比如,用户打开钉钉并点击首页右上角的魔法棒斜杠图标,便可以选择不同大模型以创建独属于个人的AI助理,或直接在AI助理市场中选择适合的AI助理。针对特定需求、倚仗不同大模型的特点提供定制化的智能解决方案,满足更个性化的业务需求。
这一策略令钉钉成果颇丰,根据阿里财报显示,2025财年钉钉订阅收入超过30亿元,被阿里集团称为战略级创新业务。财报电话会上,阿里集团董事吴永铭还将其定义为阿里面向企业端最重要的AI应用资产。
更为低调的企业微信,则像是一份数字化转型地图。
一方面,它与腾讯生态深度绑定,在营销、服务层面可以直达核心用户。另一方面,接入DeepSeek后,企业微信发布了智能机器人智能表格等AI功能,试图以此大幅提升企业内部协作和客户服务效率,做个低调不邀功的摆渡人。
对业务团队来说,只需要在企业微信聊天框内与智能机器人进行对话,便可以轻松实现业务数据的调取和分析。在项目处理期间,甚至还可以将智能机器人与企业同时一同拉入群聊,只需@群里的智能机器人,便可以获得想要的回复。
面对企业服务客户,智能机器人不仅24小时在线应答,还会通过预设实现秒级回复;当销售录入客户跟进记录,智能表格也可以分析沟通频次等数据,生成可视化的客户分层报告、辅助管理层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
虽然同以问答为核心,但在企业微信的智能机器人却与飞书知识问答的使用体验截然不同,对用户来说,智能机器人更像是客户与企业员工的对话通道。它只提供效率层面的服务能力,而不会过度干预决策。员工与机器人交互后可以根据信息自主决策,再独立和客户进行沟通。
事实上,飞书、钉钉、企业微信细分后不尽相同的侧重功能,也展现了协同办公领域三巨头各具特色的母公司战略野心:
飞书出于字节极致的效率文化,力求答案生成的快速和精准;钉钉出于阿里对社交的执念,意图建构国内最开放的AI体系;企业微信则作为腾讯产业互联网的触角,以私域流量摆渡人和地图的定位,保护客户的数字资产,提供更多业绩增长可能性。
是商业增量,更是新十年AI入口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微软的Office软件就已经开辟了协同办公赛道。2020年疫情爆发可以看做协同办公赛道的发展转折点,远程办公需求的激增让海内外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国内协同办公领域也乘此机遇飞速发展。
到如今,海内外协同办公领域已全面开花。
毫无疑问,协同办公赛道能够借外部环境一飞冲天、并至今不断拓张规模,是因其有着沟通成本降低、信息共享便捷、工作效率提升等独特的优势。
这些优势十分巧妙地与大模型节省、便捷的特质相契合,因而也成为以三巨头为首的协同办公企业押注、跟投大模型,在近几年不断加快卡位战步伐的重要原因。
根据相关数据来看,通过AI办公场景的构建提升效率精准切中了B端用户的刚需。
在AI带来转型机会之前,交付成本高、大客户为主是飞书被外界质疑的短板。而用人成本偏低、边际亦不明显的中小企业在协同办公赛道的变现效率并不高,两难困境一度令飞书陷入僵局。
但在AI大模型助力的转型周期中,飞书开始从单一功能点的优化转向业务场景渗透。
大中小企业对沟通共创的迫切需求以及飞书的强咨询属性,成为了飞书转型的强大动力。知识库+多维表格+智能伙伴创建平台的结合,成功帮助一众企业完成效率升级。
去年10月,双汇宣布以飞书作为集团统一工作平台,集成日常协作、审批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实现跨部门、跨地域高效协同。在飞书的助力下,该企业平均审批时长缩短40%,异常信息流转周期压缩至原有时长的60%,大幅提升问题响应速度。
百货商店一般的钉钉则致力于将大模型功能一网打尽,达成全面便捷的目标。
无论是能够轻松拿捏几十万字文档信息处理的钉钉AI助理,还是可深度整合钉钉内工作与协作信息的钉钉 AI 搜索,都精准地帮大模型厂商寻找客户和场景、有效地帮企业用户降低大模型的使用成本。
以钉钉AI为支点,国内知名上市药企乐普生物通过问答预设、病例库建立与24小时在线等优势,成功解决了让医学人员兼职客服、回答销售专业问题的窘境,有效提升研究人员工作效率。
企业微信则凭借AI功能锁定私域用户的服务优化,帮助用户快速完成点对点服务,提升企业与外部客源沟通效率。
厦门大学IT团队便选择运用企业微信解决学生科研、生活等一系列疑惑,将学校制度、指引文件上传后,学生的线上询问经智能机器人处理,无需排队或等候便能瞬间得到回复,方便快捷的解决了学生与行政管理处重复、漫长的沟通问题。
从数据处理到咨询沟通,三家公司的To B产品凭借差异化定位在技术架构、场景落地与生态布局上各展所长,分别切中了企业信息效率、客户交涉、管理互通的发展核心需求,也证明了大模型落地协同办公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商业模式、用户体验与生态布局的全面博弈。
根据艾瑞咨询《中国协同办公平台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协同办公平台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39亿元。对比海外市场动辄百亿美元的营收体量,国内协同办公领域仍存在显著的市场拓展空间。
毫无疑问,更丰富的行业解决方案、定制化功能,必然会让三大产品的商业版图得到扩容。但协同办公更大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为AI的降本增效,提供了可量化的场景。这种实打实的利他式服务,才能让无形的技术投入,转变成真金白银的订阅费、服务费。很多实验室里的新技术、新理念,也能得到孵化,从而听到更多用户的声音。
而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超级入口,或许就藏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