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在午餐演讲中介绍,中国已与50个国家和地区7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5个航天领域的合作协议,持续开放月球样品申请,已与巴基斯坦、德国、法国、日本、英国等5个国家的相关科研机构签署了《月球样品借用协议》,美国相关大学将于近期签署协议。
李国平表示,面对当前复杂的世界外空局势,中国始终秉承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与各国广泛开展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航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发展,造福全人类。中国是联合国《外空条约》的缔约国,中国国家航天局一直致力于开展国际航天合作。
中国探月工程与全球伙伴开展广泛合作,嫦娥四号任务搭载了荷兰、德国、瑞典、沙特等国研制的科学载荷;嫦娥六号任务搭载了法国、欧空局、意大利、巴勒斯坦等国研制的科学载荷;嫦娥七号任务确认搭载意大利、埃及、巴林、泰国、俄罗斯等国载荷;来自土耳其、巴基斯坦等17个国家和地区和1个国际组织的10个项目入选嫦娥八号合作项目。
2023年中方向全球伙伴开放嫦娥五号任务的月球科研样品的国际申请,当时共收到来自11个国家24家机构的申请。今年4月,中国与巴基斯坦、德国、法国、日本、英国等5个国家的相关科研机构签署了《月球样品借用协议》,美国相关大学将于近期签署协议,获得月球样品。中国将持续开放月球样品的申请,期待全球科学家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共同拓展人类的认知。
中国的火星探测国际合作稳步推进,天问一号任务中欧空局、法国、奥地利、阿根廷等4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参与合作,意大利科学家参与了天问二号有关科学载荷的研究任务,后续天问三号任务的探测器面向国际社会开放20kg的国际获得载荷的搭载空间。中国还与美国建立了火星轨道数据交换机制,以确保相关国家火星探测器飞行安全,促进火星探测的可持续性。
中国分别与巴西、法国、意大利、欧空局等开展卫星联合研制,与巴西开展的地球资源卫星合作已持续37年,成功发射了5颗卫星,卫星的数据已经分发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高科技领域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中法海洋卫星首次实现了海风和海浪的同步观测,为全球海洋环境气象监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重要的数据;中国、法国联合研制的天问卫星是目前全球综合能力最强的伽玛暴探测卫星,目前中法双方正在开展后续卫星合作的商谈;中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制的中意电磁气象监测卫星,通过对全球物理场的测量,为开展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中国与欧空局共同实施的中欧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的全景成像卫星已完成全部研制工作。
另外,中国已经为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老挝、尼日利亚等国研制、发射并交付12颗通信卫星和8颗遥感卫星,为全球客户提供了78次发射服务。为玻利维亚研制的通信卫星解决了玻利维亚高原地带通信上网难的状况,带动玻利维亚的经济发展;为委内瑞拉研制的委遥一号和委遥二号遥感卫星,在当地国土普查、农业估产、水体和土壤污染监测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