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米YU7带着它的八大全系标配以25.39万的起售价上市,“豪华”两个字似乎一夜之间就失去了含金量;当其开售后18小时锁单量超过24万辆的海报一出,“豪华平权”成为新能源时代笼络人心的口号,甭管价格定位是什么,带上这四个字总安心些。
实际上,豪华从来就不平权。豪华如果与平权沾边,那就不存在豪华,假如有一天满大街都是保时捷,那金黄色的盾牌和比亚迪无异,你还会艳羡那些保时捷、法拉利的车主吗?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对很多消费者来说,开一辆奔驰S级或者保时捷Taycan,与开一辆配置拉满的小米YU7,所获得的社会认同感和心理满足感是截然不同的。
豪华的本质是稀缺性与排他性,天然与“平权”相悖。电动车时代新势力车企口中的“豪华”早已被偷换了概念,所谓的“豪华平权”不过是“配置平权”罢了。
l “豪华”被偷换了概念
不说以前,哪怕现在我问你豪华车你喜欢哪个品牌,相信在你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品牌绝不会是什么小米、问界等新势力品牌,即使它们无论是在发布会上或者海报宣传上都频繁地使用“豪华”二字,兴奋地宣告“豪华平权”的时代已经到来。
原因很简单,它们将“豪华”偷换了概念。激光雷达普及了、空气悬架下放了,零重力座椅标配了......那些曾经百万豪车的专属配置,如今被慷慨地装进二三十万甚至更低价位的车型中,然后厂商高调地宣布“豪华平权”,咱们平头老百姓也能开上百万级豪车了。
这是事实,它们确实是一辆“豪华配置的车”,但并不是一辆“豪华品牌的车”,前者多半指的是配置性能用料等等,是字面意义上的豪华,后者指的是生产豪华车的品牌,多数指的其实是“可溢价的品牌”。
很显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化的普及,“豪华”两个字已经被偷换了概念,由虚转向实。新势力确实在配置上做出了惊人的成绩,甚至超越了传统豪华品牌,但这终究是“技术平权”,并非严格意义上“豪华”的平权,它巧妙地将“能买到豪华配置的车”等同于“拥有了豪华车”,却忽视了品牌作为身份象征和文化符号的作用。
如果单从“优越溢价”的角度来看,国产新势力们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豪华品牌”,这是事实。无论“蔚小理”、小米汽车或者华为问界的配置有多高,短期内都无法承载BBA或保时捷品牌LOGO所蕴含的深厚社会认同和历史底蕴。
说句难听的,真正的豪华品牌必然伴随高溢价,人们心甘情愿为了其品牌价值、稀缺性买单,价格本身就是一道筛选用户的门槛,实现“不平等”,好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彰显其地位。豪车、名表、名包,这些东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上帝说众生平等,说的是人人生而平等,没说在这世俗的世界里社会地位人人平等,“二八定律”才是世界的真相。
“豪华”本来就不是靠堆砌配置或者流量来支撑的,也不是自己冠上的,“豪华”的核心魅力之一在于其“难以企及”的属性。
l “豪华”不止于产品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豪华汽车品牌?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擎动以为,豪华汽车品牌既包括产品本身的硬实力,也涵盖历史积淀、品牌文化、用户体验和社会认同。
国内一些豪华配置的车型,由于缺少历史和文化积淀,即使一些标价上百万的车型,也不被认为是豪华汽车品牌。传统豪华品牌的历史故事、赛事荣耀、设计传承、工匠精神等无形资产,是特定时代背景和长期投入的结果,难以被新势力车企通过短期堆料快速复制,时间沉淀带来的价值才是最大的“不平等”。
对于新势力品牌来说,打造一个与传统豪华品牌比肩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的豪华品牌,这条路漫长且艰难,绝非靠“配置平权”的口号就能一蹴而就,那只是改变了“豪华”的外在表现形式,并未撼动以品牌价值为核心、依赖稀缺性与社会区分的本质属性。
诚然,新能源时代发展至今,新势力的“豪华平权”给传统豪华品牌上了强度,小米YU7的上市让那些豪华品牌三四十万左右的车型面临市场份额的萎缩,但网络上那些所谓“强调品牌溢价就是割韭菜”的说法却是滑天下之大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罢了。
当然,也并不是说车企一定要搞品牌建设这种“软实力”,也不代表造豪华车的品牌一定要有“品牌溢价”,这是看车企自己的策略。但从目前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来看,大家已经卷不动了,技术壁垒逐渐变薄,当技术这种硬实力真正实现平权,车企又要用什么理由来说服消费者买车呢?
l 擎动点评
回溯汽车工业百年风云,“豪华”二字从未与“平等”沾边,豪华品牌的功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区分,当某个符号(技术也好、配置也罢)被过度普及,上层消费者就会寻找新的、更稀缺的符号来维持区分度。说到底这种“阶级优越感”是社会公众的问题,只要有人,必然会存在阶级,人人平等的世界只存在于理想国,因此“豪华”从来就不平权,它是为了划分云泥之别,而不是连接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