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看这所学校的科学教师如何转型为跨学科项目的设计者与协调者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科技学堂 时间:2025-07-05 01:31:32

与名师同行,教师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共研共学成为科学教师发展的可循之路。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多年开展“普蓝星”科学艺术融合课程,该课程近日获评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教育特色项目。借助于科艺融合课程,教师们从注重知识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单一学科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跨学科项目的设计者与协调者,实现了科学教师专业能力的跃层式升级。

那么,这种转型是如何实现的?

一是搭建科学教师校内成长平台。太仓实小通过苏州市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基于学校创新实践室的跨学科创新”和省级课题“科艺融合课程促进教师协同式发展研究”,为科学教师搭建了系统化专业发展平台。同时,在校内,由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学科教师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定期开展联合备课、课例研讨和成果展示,这有效整合了多学科资源,丰富了科学课程内容。

二是引入校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如与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合作,利用高校科研力量与艺术设计资源服务学生、培养教师。

三是利用社区实践基地开发“方圆一公里”系列研学课程。如利用学校周边的市民公园(湿地)、美术馆、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湿地生态、参与垃圾分类实践,增强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四是跨区域与名师工作室互动交流。笔者所在的苏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多次与广东省吴向东名师工作室开展共研共学活动。吴老师的“鸢尾花IRIS”(Issues即问题,Read即阅读,Inquire即探究,Share即分享)教学模式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学科融入研究,都深深影响了我们。在名师工作室的大力推动下,我们还深度参与了“广东省首届创客教育论坛”“科学与历史的对话——广东省中小学批判性思维教学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与名师同行,教师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共研共学成为科学教师发展的可循之路。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6月26日03版好老师,原标题《走出学科教科学》

本文作者|张勤坚,系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信息科技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持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