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人形机器人进厂做“工友”,还有多远?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新华日报 时间:2025-07-07 12:50:26

“天魁1号”对一化工企业的管道阀门进行巡检。

人形机器人“小麦”在产线采集数据。 (受访者供图)

□ 本报记者 何玥颐

近日,《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十大典型应用场景》在南京正式发布,其中魔法原子、乐聚推出的自研人形机器人,天创创新推出的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以及微亿智造自研的灵活适应环境及任务变化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已走上工业产线。入选企业率先将实验室想象落地为工业流水线上的生产力革命。

让技术红利代替人口红利

在常州一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工厂,微亿智造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创Tron”担任“质检员”,仅50秒就完成一个电驱动定子的全流程质检,是人工效率的6倍。

在苏州一家电制造车间,魔法原子的人形机器人“小麦”正沉默地搬运箱子、执行点胶,将工人的双手从重复劳作中解放。

四川一石化企业的危险化工环境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天创的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按照指令进行阀门操作,替代了原本要穿着厚重防护服的操作人员。

乐聚机器人“夸父”去年10月份进入亨通集团的车间,负责线束加工的扫码称重工序,经过7个多月培训,跑通全套工作流程用时从2分钟缩减到30秒……

这些鲜活的场景,是江苏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爆发的缩影。“整机”方面,江苏省拥有魔法原子、埃斯顿酷卓、优奇智能、乐聚、软通天擎、天创、亿嘉和等人形机器人以及微亿智造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公司等企业;“关键部件”方面,拥有绿的谐波、坤维科技、鼎智科技及富兴电机、南京工艺及贝斯特、南京因克斯和无锡巨蟹及无锡意优、钧舵机器人及中科硅纪等企业;“大脑”及“小脑”方面,拥有优理奇、魔法原子、蔚蓝科技、天创、亿嘉和等企业。

“人形机器人的使命是代替人干脏活累活。”天创机器人董事长刘爽说。该公司研发的特种人形机器人是全球唯一一款持证上岗的防爆危化作业机器人,双臂负重达25公斤,已在国家电网超高压环境与石化企业危化车间替代人工。

“工业场景非常适合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落地,我们共同开启了新一轮效率与经济革命。”微亿智造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张志琦表示,以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柔性制造灵活适应市场需求,这都增加了合作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微亿智造自研的具身智能上下料系统,攻克了PCB板生产线上存在的“人工瓶颈”与“自动化陷阱”的双重困局,实现百余种产品无人化柔性切换。目前,微亿智造与万帮数字能源旗下的星星充电签约。

人形机器人“成才”,需要做好“笨功夫”

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底,机器人产业企业数量45.17万家,至2025年5月,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到89.1万家,近乎翻倍。其中江苏省机器人企业数量位居前列。

魔法原子研发负责人陈玉春表示,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上的企业已经超百家,在技术创新、产品迭代等效率上,大家都在不断追赶。企业选择专注工业场景,做好“笨功夫”。

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成才”的关键一步是产线数据。在苏州一家家电工厂里,“小麦”执行着工业场景中的基础工序,持续数据喂养提升能力,其自建“素材工厂”积累操作数据库,为算法进化造血。耐用性重点考虑工业级门槛,为此,研发团队在酷暑中测试关节与电池极限,确保机器人能在酷热严寒等极端环境稳定工作。目前,“小麦”获得首个海外订单,8月将赴德国参展。

此外,则是解决企业需求痛点,并实现成本可控。张志琦认为,工业现场没有魔法,只有算得过来的成本。目前,微亿智造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能用15分钟完成传统设备1小时的打磨任务,将一体化压铸件良品率从82%提升至98%。这背后,是一笔经济账,设备必须在1年—1.5年内帮客户收回成本。在多年研发坚持下,目前凭借国产算力替代如华为芯片也能实现效率优先与成本可控,其具身智能的解决方案已出口欧洲。

打造更多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仍然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今年3月,魔法原子发起“千景共创”计划,即联合全球1000家合作伙伴落地1000个具体场景。目前已有50余家企业签约,数百家接洽沟通。“有足够丰富的场景数据,才能浇灌出通用机器人的雏形。”魔法原子计划在这个月推出小尺寸人形机器人,与既有1.74米通用人形机器人形成互补。前者瞄准教育、陪伴等轻量场景,后者攻坚工业商用。

据悉,天创机器人计划在三季度推出的二代人形机器人将从轮式底盘升级为履带式,提升应急救援中的越障能力。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能机器人”训练中心已经在苏州吴江正式投用,成为机器人在江苏的首所“职业大学”,目前正招募更多研发团队进驻,通过实际场景培训,提升数据“含金量”。天创研发的“柔顺力控”技术,让机器人可像老师傅般感知阀门力度,避免暴力操作损坏设备,“天算具身智能运维大模型”计划三季度发布,提升机器人自主预警设备故障的能力。

据了解,目前江苏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出海”,并多点开花。如微亿智造方案进入德国车企与葡萄牙工厂;天创机器人登陆新加坡、中东;魔法原子携海外订单进军欧洲。

“过去输出廉价商品,现在输出AI重构的生产关系。”张志琦表示,微亿智造通过固化AI模型版本实现跨境技术输出,新一代“AI原生机械臂”正悄然测试,冲击着“万台量产”目标。

人形机器人也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不过,多位受访人士表示,行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痛点是大众认知错位。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尚未收敛,在产线上0到1的跨越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数据支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