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彤
在全球消费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今年以来,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地从积极推进首发经济、优化入境政策和消费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势头强劲。
五座城市这场以消费为支点的城市能级跃升,不仅为内需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着新的消费引擎。其间,多地展现出鲜明的“多点突破、协同创新”姿态,加速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合力”值得肯定。
上海通过打造“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等大规模综合性消费节庆活动,充分激发城市消费潜力。截至目前,上海边检机关今年已查验入境外籍旅客数量超25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44%。推出的离境退税升级举措深受外国游客欢迎,消费者能够在上海体验到“即买即退、资金秒达”的瞬时退税服务。
北京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文旅产品、创新各类消费场景,并不断优化全市消费地标布局,提质升级服务外国游客的便利化举措,今年1—5月,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197.1万人次,同比增长54.1%。
广州多措并举优化离境退税服务,目前离境退税商店总数已突破500家,实现了11个城区全覆盖,全市开具离境退税申请单同比上升2.03倍,销售金额同比上升1.29倍。
天津充分发掘河、海、港等城市资源,建设了一批标志性商圈街区和标杆性商业项目,同时盘活古建筑,引入涉及餐饮、购物的首店,激活更多消费活力。
重庆依托依山傍水、错落起伏的地形优势,挖掘利用独特的城市景观资源,打造洪崖洞临崖商业体、李子坝轻轨穿楼、山城巷特色老街巷等一批兼具“国际范、巴渝味”的特色消费场景,年均吸引游客超5亿人次。今年4月以来,重庆举行无人机灯光秀常态化展演,让重庆夜景体验感全新升级,带动滨江路重点餐饮企业平均满客率超70%、重点酒店平均入住率超80%。
值得一提的是,五座城市的实践呈现出具有普遍性的显著特征,即在强调特色化发展的同时,兼具重视区域协同发展。比如,上海与杭州、苏州构建的“长三角消费生态圈”,北京与天津、雄安形成的“京津冀消费联动带”等,都通过突破行政边界,形成消费资源的梯度配置,这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带来巨大的消费潜力,并形成外部的合力支持。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早在2019年10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其间提出,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彼时,各界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抱以乐观期待,尤其是其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这正是当前扩大内需市场和吸引外部消费所迫切需要的。
2021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5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如今看来,五座城市从积极推进首发经济、优化入境政策和消费环境等方面入手,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政策优势和区域协同,加速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然让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范畴,成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五座城市的实践探索也表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不仅需要政策创新、场景革命、服务升级的三重驱动,更需要立足全球视野、扎根本土文化的战略定力。
展望未来,当更多城市加入这场消费生态的革新,中国经济的内需引擎也将随之展现爆发态势,这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持续注入新的动力。
图片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