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茅台承担不起行业低迷的责任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杨凌霄 华夏酒报 时间:2025-07-07 16:01:17

在行业低迷期,市场往往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盲目追逐少数如茅台这样的头部企业为“避风港”,将其神化为万能解药;要么消极观望,以环境为借口停滞不前。

茅台本质上只是一个企业,既无义务也无力承担整个行业兴衰的责任。将行业困境的解决寄托于某个“标杆企业”身上,本质上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懒惰思维。我们需要更清醒地认识到,行业的突围从来靠的不是“救世主”,而是每个参与者的主动作为,这是一种清醒的生存智慧,更是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茅台为何“担不起”?商业本质的五个真相

●一是行业分工的客观规律。

茅台是白酒行业的顶级品牌,但它的成功建立在高端消费市场,与大众消费市场存在“需求断层”。就像奢侈品巨头LVMH无法解决快消品行业的库存问题一样,茅台的增长逻辑与行业基本盘有着不同的轨迹。

●二是资本市场的认知错配。

投资者将茅台视为“避险资产”,本质上是对经济不确定性的恐慌性选择,这种资金虹吸效应导致2023年茅台占白酒板块市值56%,这反而可能加剧了行业马太效应,挤压中小企业的创新空间。

●三是社会情绪的投射失真。

公众对茅台的过度关注,实质是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化为“寻找标杆”的心理安慰,这掩盖了真正需要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产能过剩、消费分化、渠道变革和服务力欠缺等。

●四是企业能力的边界限制。

即便茅台想承担行业责任,其管理半径也仅能覆盖供应链上下游,无法解决全行业的渠道压货、价格倒挂等深层次问题。

●五是商业伦理的悖论。

一方面,要求一家上市公司牺牲股东利益去“救行业”,这显然违背了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茅台价格“失守”2000元大关,就成了行业的“罪人”。一家公众企业的产品价格涨跌与否,与整个产业有何干系?

谁该承担责任?重构行业健康的三大主体

当下,酒业低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咎某一方都是不科学的。笔者在这里主要谈三大主体:政府和行业协会作为规则的制定者,无疑担负着重大责任;头部企业作为技术的引领者,无形中也成为整个产业的模仿对象,行业标杆有时不小心也会成为众矢之的;中小企业看似处于草莽状态,其实是产业创新的试验田。风起于青萍之末,变革,往往从基层开始。

如果罗列出责任清单,从不同维度去看责任归属可能更清晰——也即目前酒类市场存在的问题:去产能标准、税收梯度政策、打击假冒伪劣、规范渠道秩序、人才溢出效应、拥抱消费情绪、差异化定位、区域市场深耕、创新转型等。

目前,国内消费信心恢复缓慢,中高端酒类购买力下降,尤其是消费者对非必需品消费更加谨慎——消费逻辑变了,这一关键点必须引起酒企的高度重视。

超越“茅台叙事”的破局思维

从“看标杆”到“挖需求”,收缩战线,锻造核心能力。用“需求拆解法”将大品类分解为100+微场景,白酒以及各酒种均可切入“解压微醺”“佐餐小酒”等。

从“等风来”到“造风去”,逆向创新,重构价值链条。用“需求降级”思维,在中高端白酒的红海中推出简配版产品,覆盖下沉市场,或用服务化转型提升粘性。

从“骂环境”到“改基因”,组织淬火,建设反脆弱团队。华为“冬天论”从不过时,定期做“极限生存推演”,用虚拟项目制保持组织活力。

在这,笔者开个诊断清单,您的企业是否具备“寒冬基因”:一是现金流能否支撑18个月零收入?二是组织架构是否允许30%的人员快速转岗?三是有无埋点收集产业链末梢数据?

历史总在证明麦肯锡数据的准确性:行业低谷期诞生的创新比繁荣期多出47%。行业低谷期最危险的从来不是外部环境,而是内部思维的固化。

当别人在讨论茅台股价时,务实者已在打磨供应链;当市场抱怨需求不足时,破局者正用微创新测试用户痛点。“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所谓“退”,是战略聚焦;所谓“结网”,是构建他人短期无法复制的系统能力,这才是商业世界真正的“反周期”生存法则。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动荡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沿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行业的重生,永远始于第一个放下抱怨、拿起工具的实干者。(作者系酒业公益品牌酉贤创始人、黄河文明与酒文化渊源探索发起人、酒业观察家和培训专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