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渠道暗战升级:巨子生物的“械字号”护城河遭遇贴牌大军奇袭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伟 外参财观 时间:2025-07-08 12:03:17
在颜值经济与功效护肤的双重浪潮冲击下,中国生物活性成分市场正经历残酷洗牌。

外参财观

在颜值经济与功效护肤的双重浪潮冲击下,中国生物活性成分市场正经历残酷洗牌。从重组胶原蛋白到合成生物材料,当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因红海厮杀陷入增长瓶颈,当传统药企争相跨界医美却难破困局,一家西北企业却上演了令资本市场瞠目的逆袭,巨子生物。2024年实现收入55.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7.2%,核心产品可复美在医用敷料市占率突破41.8%,稳居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全球供应商首位。西安这家低调的技术派,用一管重组胶原蛋白搅动了千亿医美江湖。

这绝非偶然的技术红利。自2000年范代娣教授突破人源化胶原蛋白量产技术,巨子生物便以硬科技为矛,以械字号为盾,在跨国巨头垄断的高端医美市场撕开裂缝。2023年,其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全球市占率达62.4%,成为艾尔建、高德美等国际医美巨头的核心供应商。2024年H1,旗下品牌可复美营收突破15.3亿元,可丽金在抗衰精华品类增速达132%,天猫旗舰店客单价达行业均值3倍以上。

然而盛世之下暗流汹涌。当巨子生物凭借70%毛利率笑傲群雄时,华熙生物、锦波生物已加速合成生物平台布局,其专利壁垒遭遇技术平权挑战;当械字号敷料贡献超60%营收,监管新规将医用敷料划归Ⅱ类器械,渠道库存高压传导至上游;当可复美胶原棒在天猫卖出299元高价,下游医美机构自研贴牌产品以99元价格血洗市场。技术贵族的光环,能否抵御这场席卷全产业链的颠覆风暴?

重组胶原蛋白神话的崛起密码

巨子生物的异军突起,是技术壁垒与精准卡位共同作用下的奇迹。当传统美妆渠道竞争红海化,它深耕壁垒较高的专业美容院线与医疗机构渠道,牢牢锁定高净值、高复购的核心用户。这场以技术为矛、以专业渠道为盾的突袭,实则是功效护肤价值链条的重塑。

首先,技术壁垒的极致构筑。

巨子深谙在生物材料领域,核心技术是立足之本。其创始人范代娣教授团队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数十年深耕,构建了从基因序列设计、高密度发酵到分离纯化的完整专利护城河。截至2024年末,巨子拥有与重组胶原蛋白相关的有效专利102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80%。这种深厚的技术积淀,使其早期推出的可复美、可丽金系列产品在修复、促愈等功效上建立了显著的临床优势,这种技术权威性,成为其早期高溢价的核心支撑。

其次,专业渠道的精准卡位与深度绑定。

巨子的爆发式增长,源于其避开了大众美妆的红海厮杀,选择了一条专业带动大众的独特路径。其早期通过学术推广、医生教育,将核心医疗器械产品打入医院皮肤科及专业医美机构,建立起强大的专业信任。以此为基础,再通过美容院线渠道(B端)进行深度服务与体验式营销,将院线同款概念辐射至大众消费市场(C端)。这种依托专业背书的渠道模式,不仅客单价高、用户粘性强,更有效规避了与传统美妆巨头在大众渠道的直接价格战。

最后,品牌矩阵的协同延展。

巨子并未满足于单一品牌或品类。依托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建立的科技品牌资产,其成功实施了多品牌、多品类战略。旗舰品牌可复美主打专业修护,可丽金定位高端抗衰,可预聚焦皮肤屏障修复,可痕瞄准疤痕护理。通过品牌与品类的协同,巨子实现了从单一医疗器械提供商向皮肤健康问题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转型,覆盖了从术后修复到日常抗衰的广阔需求。

当技术贵族遭遇消费修罗场

巨子当前的困局,是技术驱动型企业在市场扩张与技术扩散过程中必然遭遇的挑战:凭借先发技术优势建立高溢价体系,却在巨头入场、渠道裂变、同质化加剧的围剿下,陷入增长动能转换与盈利能力保卫的双重困境。

当消费者为巨子专利益生菌表达的重组胶原蛋白支付高昂溢价时,华熙生物的CHO细胞表达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正以更具性价比的姿态抢占医院采购订单;当经销商为囤积可复美押注资金时,美容院的低价甩货和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正击穿终端价格底线。每一次向大众消费市场的拓展都面临营销费用的激增,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可能遭遇对手的快速跟进。

更严峻的是,在消费者端的实际体验反馈中,关于功效平替的声量日益增大。当巨头在重组胶原蛋白基础概念上,叠加更诱人的价格、更丰富的剂型(如次抛精华、冻干)或更具话题性的复配成分,巨子曾经坚不可摧的技术溢价逻辑正被动摇。其核心产品在传统优势渠道美容院的价盘已严重失控,促销成为常态,直接拖累毛利率(2024年毛利率由2023年的83.4%降至79.1%)。

巨子传统的专业渠道深度绑定+线上电商补充的模式,在渠道碎片化与成分党理性消费崛起的冲击下,显得路径依赖且转型沉重。2024年财报显示,其专业美容渠道增速近乎停滞,线上渠道虽保持增长,但增速较2023年的35%明显放缓,且面临高昂的流量获取成本。更为致命的是,社交电商、内容平台上充斥的临期产品低价倾销及来源不明的院线版水货,严重扰乱其价格体系与品牌形象,导致正规经销商利润锐减、信心受挫。某华南大型医美渠道商直言:巨子的出厂价刚性,但终端价格崩盘,我们的服务价值被严重挤压,生意越来越难做。

悬崖边的重生之路

当技术红利耗尽、消费需求嬗变、资本耐心消退成为行业常态,任何成分神话的泡沫终将破灭。巨子生物的困境与华熙生物早期的转型阵痛惊人相似:对技术路线的固执、对市场变化的迟钝、对研发投入的吝啬,险些让先行者沦为陪跑者。

但危机蕴藏转机。巨子生物的增长休克,恰为生物科技企业敲响警钟。当消费者宁愿为基因编辑抗衰精华支付溢价,也不愿囤积大分子胶原面膜时,若还固守一个专利吃十年的旧梦,结局注定是黯然退场。看华熙生物如何用合成生物开启第二曲线,看锦波生物怎样以三型胶原定义再生医学,这些对手早已将竞争维度从成分浓度升级至技术话语权。

传统巨头总以转型需要时间自我安慰,但巨子生物的病灶已非阵痛可形容这是技术公司对研发短板的系统性忽视。当华熙生物将15%营收投入研发平台建设,当锦波生物联合中科院攻关新型表达体系时,巨子生物的应对却是将营销预算再增20%,试图用流量灌水续命。这种饮鸩止渴的代价,是经营现金流从2022年的12.7亿元萎缩至2024年的4.3亿元。

巨子生物尚未完全出局,但技术革命的窗口期从不等待犹豫者。消费医疗的进化史证明:要么以研发重构护城河,要么在专利废墟中被埋葬。当合成生物的风暴席卷而来,曾经的胶原蛋白之王,是时候做出选择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