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批研发人员搬入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这座位于青浦区的世界级科创小镇正走进全球视野。本报记者日前来到这里探访。
初看,是园区的“新奇特”。第一次走进练秋湖研发中心,必会坐小火车,一条环形轨道串联起100多栋研发大楼,窗外不时掠过欧式广场、江南水镇或深林瀑布,就像走进一个“袖珍城市”。
再探,是企业的价值输出。科技巨头总部的建筑语言往往反映着企业的价值观。苹果“飞碟总部”彰显极简美学,亚马逊“玻璃球温室”突出科技与自然的奇异融合,而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则展现出与硅谷科技总部截然不同的气质,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与现代经典建筑的交织、中西合璧的多元碰撞。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 记者 张伊辰摄
乘坐小火车穿越“微型城市”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总用地面积约2400亩,建筑面积达227万平方米。从高空俯瞰,环形轨道宛如一条项链,将8个建筑组团串联成一座“袖珍城市”。组团化布局是这里的最大特色,建筑、水系与景观巧妙相连,营造出的意境,比不少知名大学校园更具韵味。
8个建筑组团均设有火车站点,员工和访客可从任意一站免费搭乘红色小火车,沿顺时针方向穿行。记者看到,随着列车行进,窗外景色不断变换,各建筑风貌独特。大部分研发人员会在“袖珍城市”的“中心城区”上下车,这一核心区域由城市街区、城市大学院落和城市经典轴线构成,小火车时而穿过研发大楼,时而沿着水岸行驶,硬质建筑界面与滨水空间交相呼应。
红色小火车是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的一道风景线。 记者 徐晶卉摄
小火车驶向外围,4个郊野组团各有风情。山顶聚落位于地势最高处,火车站上层便是别具一格的悬崖餐厅;水镇则坐拥沿途最美风光,登上小岛还能看到苏式园林景观,江南水乡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记者在森林小镇站下车,这是小火车唯一的室外站点。火车车库隐于人工山丘之下,从车站拾级而上,错落有致的建筑层次分明,一步一景。 这里也是练秋湖研发中心的另一处制高点,建筑师巧妙利用地势,打造出阶梯式瀑布景观。净化后的河水从高处倾泻而下,奏响园区内独特的自然乐章。
若要寻找最佳“打卡点”,广场小镇当仁不让。在会议中心临水而立,园区众多标志性建筑一览无余。彩虹桥横跨碧波之上,贝壳会议中心依水而建,随手一拍,皆是大片。
随手一拍,皆是大片。 记者 徐晶卉摄
每一杯咖啡都成为创新催化剂
从时间轴来看园区变化,2018年,这里还是农田村落;2020年、2021年,场地已平整;2022年,园区一期动工;2023年,整个园区雏形已现。到了2024年10月,练秋湖研发中心迎来首批员工。一位建设方负责人告诉记者:“最高峰的时候,园区里有两万多名工人同时参与施工,100多栋建筑在两年内拔地而起,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华为速度’。”
加拿大B+H建筑师事务所承担了研发中心的总体规划和部分街区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寿立冰坦言,这确实是他们经历过的最宏大、最复杂、持续时间跨度最长的设计项目,从2016年底启动规划设计,到2024年底项目竣工交付使用,时间跨度长达8年。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一个组团式街区。 记者 张伊辰摄
练秋湖的底色中,脱不开江南水乡的气韵。“基于地理位置和现状条件,我们从文化和历史因素出发,决定强化这一特色。”寿立冰指着2018年团队踏勘时的对比图告诉记者,园区采用“园中园”设计理念,以青浦特有的水系为笔墨铺展开来,构建基于“一湖七园”、具有微型经典城市氛围的超大型研发园区,打造现代经典建筑“博物馆”。
记者获悉,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非常重视园区的规划设计,还抽出时间飞到上海,倾听成果汇报,并参与设计交流。园区内备受瞩目的红色小火车,便是他与建筑师们灵感碰撞的成果——如今,这列小火车已成为园区内主要的慢行交通系统。每一座火车站都经过精心设计,有的临水而建,有的穿越建筑街区,有的设在大楼底层的拱廊内,有的则巧用独立的木构雨篷。列车到站,踏入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一家家各具风情的咖啡店,此刻仿佛一秒穿越到卡萨布兰卡——一座多元文化深度交融的城市。江南水乡和现代经典建筑交织而展现的多元风貌,正是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任正非曾说:“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在他的理念中,咖啡厅不仅是休憩之所,更成为连结华为员工的精神纽带。记者了解到,整个园区布局了百余间风格迥异的咖啡厅,从醇香浓郁的精品咖啡到充满地域特色的创意空间,皆以多元姿态静候思想的交融。这里鼓励员工在忙碌工作之余投身社交场域,让不同领域的智慧碰撞、对冲,于思维交锋中激发灵感的井喷,使每一杯咖啡都成为孕育创新的催化剂。
全球科技总部背后的不同价值观
回到研发中心本身。
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将企业价值观注入标志性总部与研发中心的建筑设计。苹果“外星飞船”般的Apple Park,以封闭环形结构诠释着完美生态的自洽逻辑;微软雷德蒙德园区以规整的功能分区,彰显着实用主义的务实哲学。而华为则另辟蹊径,在练秋湖之畔铺陈出104栋风格迥异的建筑,交织多元风情和人文气息。
“苹果总部可容纳1.2万人办公,亚马逊总部建筑面积不过几万平方米,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却是一座真正的‘微型城市’。”寿立冰的解读,道出了练秋湖园区布局的独特性。这座园区不仅是尖端技术的孵化地,更将员工生活场景深度嵌入其中:每一个建筑组团都配有餐厅、咖啡厅、图书馆与健身房,员工可以坐着火车去不同生活街区用餐。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团队从规划之初便将景观最佳、交通最便捷、建筑最具特色的空间规划为员工餐厅,让用餐时光自然转化为思想碰撞的契机,这份对人的关怀,正是华为区别于其他科技巨头的独特叙事表达。
在开放包容的空间形态下,练秋湖研发中心还暗藏玄机——大量常规实验室与特殊实验室错落分布。作为华为最核心研发团队的汇聚地,这里承载着前沿技术攻关与高端产品研发的重任,成为驱动企业创新引擎的核心枢纽。
选址上海,背后包含着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其中,国际化特质堪称上海最大优势之一。“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多元且环境优美,十分适合国际人才的工作生活。”任正非在2021年华为中央研究院创新先锋座谈会上,曾如此阐释青浦基地的定位:“倘若有七八百位外国科学家在此工作,他们将不会产生身处异乡的疏离感。”
当下,上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国际化人才集聚,这些都将为华为研发中心提供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和产业生态。华略智库CEO、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认为,练秋湖所在的西岑在7年间通过建设规划,为华为落户后的产业链承接腾出空间,随着“链主”企业华为的到来,产业链“溢出效应”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