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中国奶粉巨头彻底懵了!国外奶粉越贵越买?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花朵财经 时间:2025-07-08 22:16:29



花朵财经观察出品丨

撰文丨华见

生娃这件事,可能影响着一个行业的生死存亡。

比如奶粉,如果大家都不想生娃了,乳业行业是不是要覆灭?别想当然,答案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最近,婴儿奶粉一哥,中国飞鹤在港股跌懵了,光周一就跌了17%,蒸发了70个亿。



股民说,飞鹤这也不冤,因为上周五发布的半年报预告就那熊样。

上半年营收最多93亿,比去年少了8亿多;净利润更惨,最多12亿,比去年同期的19亿拦腰砍了快一半。

业绩都这样了,还要股民们怎么砸钱扶持嘛?

我们再看回整个行业,国内的乳企有飞鹤、伊利、澳优、蒙牛、健合、三元、光明、贝因美等,从2024年业绩来看,这些企业营收下滑占多数。



(图源:婴童智库)

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24年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额下降7.4%。说好的国产奶粉雄起,怎么突然又萎靡了?

反观外资奶粉品牌,前几年有的企业还纷纷被传并购,股价下挫,战略失误等等。

如今他们好像都集体“回春”一般,比如雀巢、达能、菲仕兰等外资巨头,2024全年,爱他美(达能旗下品牌)销量接近双位数增长,美素佳儿(菲仕兰旗下品牌)保持两位数增速,a2 英标产品(新西兰品牌)增幅达 22.7%。

在消费降级的当下,这种“内降外升”的现象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国内品牌难道真的要把原罪归咎于“中国人不爱生孩子”?

PART.01

那些百年老店

到底比我们强在哪儿?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全球奶粉市场的“大哥们”,几乎都是些“百年老字号”。

比如瑞士雀巢,1867年就成立了,现在握着18%的全球市场份额。它家惠氏启赋奶粉,光临床验证的专利就有78项。

法国达能,1919年诞生的牌子,靠一种叫HMO的母乳低聚糖专利,让爱他美在欧洲卖得比谁都好,市占率超过25%。

这些老牌子的“全球化”,可不是简单把奶粉运到国外卖。

像雀巢在荷兰、瑞士那些黄金奶源地,从种草、养牛到加工,全链条自己说了算,今天欧洲的奶,明天就能出现在东南亚的货架上。

而达能,就是那个曾经和我们国民品牌娃哈哈争过股权的法国品牌,直接参与制定国际奶粉标准,现在咱们国家企业出口,还得照着人家定的规矩来的。

再看咱们的企业。

飞鹤是国内销量第一吧?但海外收入连3%都不到。

伊利金领冠喊着“专利配方”,可核心的乳铁蛋白还得靠进口。

君乐宝说自己“2小时鲜奶到粉”,听着厉害,可在欧美超市里,你想找着它的影子,难。

差距在哪儿?举个例子,外资品牌平均每个牌子有50多项专利,惠氏光临床验证就78项;咱们呢,飞鹤、伊利加起来的核心专利,还没人家零头多。

超高端奶粉(一罐卖450块以上的),外资占了70%的市场,家长宁愿多花钱买惠氏、美素佳儿,觉得“人家有真东西”。

花朵财经讲这些,并不是觉得“国外的月亮圆”,而是想让咱们企业知道别人的长处在哪儿,才能“师夷长技以制夷”。

PART.02

广告费比研发多12倍

这账算得过来吗?

我们再看看国内的龙头老大。

通过2024年报我们看到,飞鹤71.8亿花在了营销上,而研发只投了5.85亿。也就是说,打广告的钱是搞研究的12倍。



(数据同花顺网站、锐眼哥整理)

更离谱的是,营销费比当年净利润(35.7亿)还多一倍——卖奶粉赚的总营收一大半又扔回广告里了。

其实这不是飞鹤一家的毛病。

伊利近10年营销费1874亿,贝因美114亿,这些钱加起来能建40个大型研发中心了。

可咱们的奶粉,总给人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今天加个“OPO结构脂”,明天吹个“益生菌”,其实很多核心原料还是靠进口。

但外资企业的玩法完全不一样。

达能每年砸10亿欧元研究母乳成分,雀巢在全球有34个研发中心,专门啃硬骨头。比如怎么让奶粉更接近母乳,怎么降低过敏率。他们一款新配方平均要研究5-8年,咱们呢?半年到一年就敢喊“升级款”。

其实消费者不傻。

你看超市货架,外资奶粉敢卖450块一罐,靠的是“临床验证”的报告;咱们的奶粉卖到350块以上,就有人骂“抢钱”。

飞鹤那句“更适合中国宝宝”听着亲切,可你仔细想想,人家爱他美敢说“欧洲宝宝喝了80年”,咱们能说啥?

PART.03

生育率低不是借口

人家怎么活得好好的?

现在总有人把“现在生孩子少了,奶粉不好卖了”当作乳业企业业绩下滑的免死金牌,可日本生育率1.3,明治奶粉靠成人奶粉、保健品照样赚全球的钱;韩国生育率0.7,每日乳业靠特殊配方奶粉(比如给过敏宝宝喝的)打开了欧洲市场。

比如现在的雀巢,早就不是“奶粉公司”了。它家婴幼儿奶粉只占它15%的营收,咖啡、宠物食品、成人营养品才是大头。

而法国达能,专门做医院渠道的特医奶粉,给术后病人、老年人喝,这部分利润占了20%。

再看咱们国产品牌,飞鹤91.9%的收入靠婴幼儿奶粉,伊利奶粉业务里七成是婴配粉。就像农民只种一种庄稼,遇上灾年只能等着挨饿。

这些品牌不光是收入渠道单一,还爱内卷。

今年飞鹤砸12亿搞“生育补贴”,给孕妇发奶粉兑换券,结果伊利、君乐宝跟着砸16亿,大家一起卷,最后谁也没捞着好。

钱花了,市场份额没多抢,利润倒薄了。

这就是内卷的下场。

这里再穿插一个例子,有业内人士去新西兰考察,当地奶农说:“中国企业一来就问'怎么降成本、扩产能',雀巢来问'怎么研究更适合亚洲人的配方'。”

这话扎心,但没说错。做奶粉,要知道真正的痛点是什么。

回过头来看,咱们的奶粉企业不缺产能,也不缺渠道,缺的是坐冷板凳的耐心。外资企业敢花10年研究一种蛋白,咱们敢吗?人家靠专利说话,咱们靠广告刷屏,这怎么比?

花朵财经想说,真要走出国门,得学人家雀巢、达能,这真不是跪舔外资。

别总盯着新生儿那点市场,成人奶粉、特医食品、宠物奶都是机会。

也别总喊“更适合中国宝宝”,得让全球觉得“中国奶粉的标准,我们信”。

说到底,家长给孩子买奶粉,图的不是广告多响,而是“这东西真能养好娃”。哪天咱们的奶粉企业敢说“非洲宝宝喝了长得壮”,敢让欧美超市主动找上门,那才是真的强了。

现在的中国奶粉,就像个在家门口横的孩子,真到了大世界,还得踏踏实实补补课。

(文章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