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举行的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上,慧创医疗展出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置。 (本报资料)
□ 本报记者 徐冠英
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发布一条令人欣喜的消息:两个月前在该院接受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的高位截瘫患者张女士,在最近的随访中展示恢复良好的手部功能——能在脑机接口外骨骼气动手套辅助下抓握水杯和木球,在脱去气动手套后也能徒手拿起木球。
作为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信息交互的交叉前沿技术,脑机接口因其在医疗、康复等领域的应用备受瞩目。脑机接口产业,也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未来产业。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新设脑机接口相关价格项目,全球首个脑机接口临床队列研究在京沪两地开启患者入组……一则则新闻,呈现脑机接口从科幻走向现实的加速度。新赛道上,江苏如何发力奔跑?记者近日进行多方采访。
技术:
聚焦最前沿“十年磨一剑”
“从脑信号采集方式看,脑机接口分为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非侵入式通过脑电帽等头戴设备采集信号,是无创的。半侵入式、侵入式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将设备植入头脑中,获得的脑信号比非侵入式的质量更高,但属于有创方式,有一定风险。”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生医工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戴亚康介绍,“目前,国内脑机接口研究以非侵入式方向居多。”
2015年,该研究所孵化成立苏州国科康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戴亚康为公司创始人。十年磨一剑,公司去年底完成自主研发的“可穿戴64通道无创脑机接口系统”,将脑电帽采集到的脑电信息通过放大器传到分析软件,经解码后与患者脑部磁共振数据结合,从而精准定位大脑里的患病区域。该系统采集信号时间精度小于1毫秒,运动想象信号分类准确率达90%以上,在准确性上能够满足临床需求。“把脑电与影像结合,进行高时空分辨解码,涉及大脑精准结构建模、数据传导数理建模等很多方面,目前国内能做到这一点的团队只有少数几家。”戴亚康说,“我们在准的基础上,下一步还要做到快。”
此外,国科康成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所开发的一套“个体化脑功能闭环神经调控装备”,无创刺激深度拟达到8厘米,且实现采集和刺激“一体化”。该项目进展顺利,已进入提交中期报告阶段。“对于全脑的深脑调控,在国际上是一个突破。”戴亚康介绍,“我们还向着小型化、可穿戴方向,开展新的研发项目。团队的目标是,通过‘人工智能+无创脑机’逼近‘有创脑机’的精度。”
业内人士已有共识:脑机接口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24年,当时德国医生汉斯·伯格首次记录并命名了人类脑电图。1973年,脑机接口作为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此后,脑机接口逐步从概念走向论证、快速发展乃至本世纪以来的技术爆发阶段。天津大学副校长、脑机接口专家明东不久前表示,我国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个个里程碑式的突破,背后往往是十年、数十年的耕耘。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徐宝国介绍,因脑机接口和康复密切相关,研究所20多年前同步开始运动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技术研究,2007年研制出一套基于运动想象脑电的机器人系统,成为国内最早成功研制脑控康复机器人的单位之一。近年来,在所长宋爱国教授带领下,研究所先后研制了连续脑机接口、混合脑机接口和共享脑机接口系统。
在研究所,当电脑里的人机交互游戏打开后,记者右手戴好柔性康复手套,左手放在电脑屏幕前的视觉传感器上方,做了一个抓握物品的动作。此时,手套里的驱动器带动记者的右手握起来,眼前的游戏界面同步显示右手抓握动作。一旁的博士后赖健伟介绍,这是“基于脑机接口的柔性手部康复机器人系统”,适用于偏瘫患者的手部康复训练——当患者的健侧手动作时,利用视觉诱发原理,刺激患者想象患侧手的运动,产生患侧手也动起来的意图。游戏给康复训练增加趣味性和主动参与感,更能增强刺激作用,促进大脑皮层运动神经重塑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将柔性康复手套与脑电帽结合使用,康复治疗师便能通过从脑电帽采集的脑电波变化,了解实时疗效。
徐宝国介绍,国内科研人员早期研究脑机接口时多数考虑“脑到机”,如脑控无人机、脑控机械臂等,而对“机到脑”的反馈研究较少。该研究所开展双向脑机接口研究,如通过脑电和肌电融合控制假肢后,利用多维力触觉传感器测量假肢和环境的交互信息,再通过机械刺激和电刺激反馈给人,目标是使残障人士感到假肢像身体的一部分。
应用:
医疗机构打开验证“大门”
医疗健康领域是脑机接口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也是当前脑机接口“接入”现实生活的入口。国科康成公司的无创脑机接口系统已通过医疗器械EMC(电磁兼容)检测,今年计划申报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东南大学研制的手部康复机器人系统在省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研究,相关产业化工作在南京先端机器人技术研究院开展,目前处于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取证阶段。
医疗机构积极加入脑机接口领域。今年以来,省人民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公开招募患者,参加脑机接口临床研究。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布信息,利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为脑卒中、脊髓损伤、运动功能障碍等患者开展康复训练。6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主办的2025紫金山脑科学峰会上,江苏省首家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揭牌。
在率先发布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的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6月5日启用脑机接口门诊。当日,有肢体功能障碍的夏女士,在该门诊完成无创大脑信号采集。她戴的脑电帽,是一套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装置的生产厂家——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而来,专注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和产品研发,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江苏潜在独角兽企业。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是利用特定波段的近红外光监测大脑血氧变化,以推断神经活动,可在脑疾病筛查与诊断中发挥辅助作用。慧创医疗针对亚洲人特点实现技术突破,自主研发的装置持续迭代升级,具备高通道数、全脑覆盖及3D精准定位等优势,还支持近红外信号与脑电信号同步采集。2022年,相关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目前,慧创医疗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置进入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1000多家单位,其中江苏单位包括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近50家。
记者采访获悉,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内核团,控制、改善症状的DBS(脑深部电刺激术),被纳入广义的脑机接口范畴。DBS产品俗称“脑起搏器”。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神经调控全程管理分会2025天坛神经调控学术会议上传出信息,去年中国完成近万例DBS手术,手术量超过美国。
景昱医疗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内播放的视频中,植入脑起搏器的帕金森病患者,在脑起搏器开机后,震颤不已的身体很快平静下来。该公司研发的非充电式、充电式脑起搏器分别在2016年、2019年获批用于帕金森病治疗。公司CFO耿东介绍,产品进入国内300多家医院,销售额从2020年的3000万元增至去年的2亿多元,预计今年达3亿元。公司还与多家医院合作,在DBS产品用于难治性强迫症、药物成瘾治疗方面开展研究。3月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景昱医疗的“用于药物成瘾治疗的双靶点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系统”入选2025脑机接口十大创新成果。
产业:
需“政产学研医”同发力
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推动脑机接口加速迈向产业化。去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提出,研制一批易用安全的脑机接口产品,鼓励探索脑机接口在医疗康复、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典型领域的应用。去年2月,科技部发布《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设“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等项目。6月,工信部宣布成立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脑机接口基础共性、输入输出接口、数据等领域行业标准制订、修订。
在江苏,2023年2月就提出了培育“类脑智能”等10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创新研发脑机接口、人机交互新技术和新装置,实现脑机融合技术在重大脑功能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当年11月发布的《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明确发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重点方向包括脑认知原理解析、重大脑疾病发病机理与干预、类脑智能计算芯片、脑机接口等。据悉,在去年的基础研究项目中,脑机接口项目有7个。
既要加强基础研究创新突破,也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去年起省科技厅组织开展“省科技重大专项”,以加快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当年立项一个脑机接口项目,开展“基于神经血流耦合功能驱动”的新型脑机接口装备研发。2025年度的“省科技重大专项”,依然包括脑机接口技术方向,计划开展“高时空分辨解码调控”的新型脑机接口装备研发。
科创平台建设也在加强。去年,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获批牵头建设“江苏省类脑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今年,省科技厅批复,由东南大学牵头,联合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建“江苏省脑机接口重点实验室”。
脑机接口当前市场规模较小,但未来发展空间巨大。1月,南京鼓楼高新区启动建设江苏(南京)脑机智能科技创新园,依托区内丰富的高校和医疗机构资源,抢占脑机接口产业发展先机。半年来,鼓楼高新区加快改造用于创新园的闲置地块,研究制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措施,与多个科研团队洽谈成果落地转化事宜。管委会产业三处处长万伟介绍,“目前有4个项目确定落户创新园。我们还筹划举办脑机接口领域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引导金融资本支持脑机接口技术研究。”
5月底,省人民医院、南京市栖霞区政府、南京市仙林大学城管委会联合召开脑机接口技术与应用创新会议。会上,江苏脑机接口创新产业园揭牌,一批脑机接口平台共建单位和临床研究合作单位签约。
业内人士谈到,江苏在一些高校、科研院所拥有脑机接口技术的优势研发力量,也有在细分领域技术水平领先、商业化能力较强的企业,但对比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和深圳等地,江苏在脑机接口发展上仍有差距。建议江苏对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进行系统性规划,在省级层面出台支持政策,组建产业创新联盟,促进“政、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推动江苏脑机接口发展进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