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卫星日均下传仅500GB!太空算力星座破解数据传输瓶颈,响应速度提升至分钟级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金融界 时间:2025-07-09 10:01:47

当前卫星数据传输面临严重瓶颈,传统"天数地算"模式已无法满足实时应用需求。低轨卫星主要依赖地面站下传数据,受轨道和地理位置限制,每天仅有4-8次短暂通信窗口期。每次通信时间仅为5-10分钟,单星日均下传数据量通常仅为200-500GB,远低于遥感卫星理论成像能力。这种数据传输瓶颈导致卫星在轨"有力难使",成像能力难以充分释放,高价值应用难以落地。

太空算力星座构建新模式

将"天数地算"转变为"天数天算",在天上构建太空算力星座,用人工智能技术把卫星数据处理完再下传,有望规避传统卫星数据传输的种种限制。中科星图与中科曙光签署《太空计算领域的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建设太空算网。该算网将构建覆盖"用户(端)-星上(边缘)-天基(云)-地基(云)"的"天地一体化"协同智能计算架构,实现算力资源的互联调度与数据实时处理。

之江实验室和国星宇航启动"星算"计划与"三体计算星座",今年5月成功发射首批12颗太空计算卫星入轨。每颗卫星均具备太空计算、太空互联能力,星座组网后将形成太空算力,大幅提升"天地遥感"数据的实时性和卫星应用效率。微纳星空核准了112颗卫星的泰景星座计划,这是集合超高分辨率遥感、超大算力以及超高速传输优势于一体的光SAR混合星座,可实现卫星数据在轨AI智能处理,使响应速度提升至分钟级。

技术挑战与产业化路径

太空计算离不开算力芯片等核心部件,中科星图、中科曙光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研发面向太空计算场景的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专用核心部件。太空环境具有高真空、高辐射、微重力、极端温度变化等特点,对零部件要求极高。太空中的IT设备难以及时维修和更换,需要确保设备在太空环境中具备长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卫星载荷制造成本和发射成本直接影响商业模式能否闭环。一颗卫星现在大概每公斤20万元-30万元,发射成本每公斤5万-10万元。卫星制造厂商正在推进规模化生产制造,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卫星重量已经降低20%,生产速度提升了5倍,成本降低60%。随着整体工业化推进,效率还会进一步提升,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以支持更多卫星星座建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