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便利店之王美宜佳:冲刺4万家,狂飙558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新零售财经 时间:2025-07-09 16:28:17



前言:

便利店正在中国狂飙。

2024年便利店TOP100企业门店数合计19.6万家,增幅7.7%。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一个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数字正被本土巨头美宜佳全力冲刺——其创始人于便利店大会上宣布,目标在2025年7月周年庆之际,将全国门店规模突破40,000家大关。这不仅是其26年发展史上的最大规模体量,更以单品牌超级势能,在高度分散的便利店赛道上树立起新坐标。

在同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连锁TOP100》榜单中,美宜佳已展现出强劲实力:2024年门店数达37,943家,销售额558.88亿元。以唯一便利店企业身份跻身十强,较去年再升一位。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TOP100全年净增1.4万家门店的厮杀中,它已连续三年稳坐“中国便利店TOP100”头把交椅。

在7-Eleven、罗森等日系品牌加速下沉的今天,这盏从珠三角街角亮起的灯,点亮了本土便利店规模化突围的里程。

01加盟为王

全国门店数相当于第二名中石化易捷的近四倍,扩张速度达到日均新增6家门店。支撑美宜佳这一“规模神话”的核心,正是其独有的加盟模式——以30万元级低投入、零利润抽成、千元月管理费的轻量化策略,轻松打破下沉市场创业壁垒。



《零售圈》据公开的投资明细概括其加盟架构设计,认为击中市场几点核心:

总投资约30-35万元,包含2.5万元特许加盟费、3万元保证金,以及装修、设备、首批货款等,初始成本压缩至极致。相较之下,日系品牌整体投入达50万元以上。

根据无利润抽成机制,加盟商仅需按月缴纳1000元品牌管理费,无需被抽取25%-35%的毛利分成,缓解了长期经营压力。

在门店经营上,总部不干预日常决策,加盟商可自主调整营业时间与促销策略,兼顾了品牌背书与本地化灵活性。

东莞创业者陈老板的反馈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吸引力:“投入不多就能挂上全国第一的招牌,比开杂货店只多10万投入,但客流涨了不少”。这种“低束缚+轻负担”设计,尤其吸引小镇青年、家庭夫妻档等群体,成为美宜佳渗透县域市场的关键杠杆。

低门槛模型催生惊人拓店效率。在东莞实现2048人/店的全球最高覆盖率,广东门店占比达68.58%,区域密度碾压;31.66%门店扎根乡镇,远超后来下沉的日系便利店;3.7万家门店形成了采购议价权,使包装食品进货成本比单体店更低。

在系统化赋能上,美宜佳并非简单输出品牌,而是构建了多方位的支持网络。

门店融合了模块化、智能化设计,同时叠加数字人、AI大模型等技术加持,旨在实现智能化、一体化、空间化的门店经营。通过人流热力、竞争密度等多项参数建模。发挥供应链集采优势,自建冷链物流与东莞彩田食品厂,覆盖大部分核心商品,降低采购成本。在数字化上,美宜佳与华为云共建“智慧门店6.0”系统,实现库存周转效率提升,并支持AI选品、智能营销等功能。

在管理体系上,美宜佳采取“13+1”的模式:总部通过13个专业部门(如商品、运营、培训)与1个区域督导组,对门店实行标准化管控,确保服务一致性。

2024年27周年伙伴答谢晚宴上,美宜佳董事长张国衡介绍,美宜佳每年都要在智能化、数据化、可视化方面投入过亿资金进行升级,通过不断创新、迭代、优化,放大效率空间,以确保加盟商的成功。此外,美宜佳不仅提供传统的便利店商品,还提供多样化的生活服务,如代收代寄包裹、彩票销售、手机充值等,增加门店的收入来源。

02草根逆袭

一起回顾一下美宜佳的发展。

1990年,时任东莞市商业局副局长的叶志坚创立中国第一家连锁超市“美佳”,6年开出50家店,年营收数亿元。然而1997年家乐福、沃尔玛进驻东莞后,他做出惊人决定:关闭盈利超市,转型创立美宜佳便利店。这一决策背后是叶志坚的敏锐洞察——东莞作为“世界工厂”,90%人口为产业工人,工业区缺乏小型零售服务节点。首家美宜佳以50㎡小店切入外资巨头忽视的空白带。

在选址上,叶志坚避开7-Eleven扎堆的商圈,专注工业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单店租金仅为日系品牌的20%,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撕开裂缝。低加盟门槛吸引了不少打工族夫妻创业。首年发展12家加盟店后,叶志坚力排众议,强制安装POS系统统一管控供应链,以1/4加盟商退出的代价根治私自进货乱象。彼时罗森正将日本精细化管理复制到上海,却因鲜食供应链的高成本困守华东;美宜佳则抓住工业区刚需,在东莞扎下第一圈年轮。

2001年,美宜佳和海鼎科技的联姻成为日后发展转折。在同期便利店还在手工记账时,叶志坚引入电脑辅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四个自动化”(订货/配送/结算/分析),将分散采购权收归总部。这套系统支撑美宜佳2003年突入广州、深圳,承载上百家门店运营量级。至2007年十周年,美宜佳达到1200家门店,超前化的数字化为拓展筑基。

2010年电商平台“美宜佳生活馆”折戟,叶志坚在反思中抓住本质:“便利店的护城河是500米内的即时满足,而非全品类电商”。2012年美宜佳转型拥抱平台经济——与菜鸟合作包裹代收,为支付宝开放支付入口。至2017年全面接入美团、饿了么,确立“现卖+外卖+社区服务”三位一体模式。此时全家受限于日方授权条款,仅开放个人加盟;罗森2015年才启动区域授权,错过O2O窗口期。十年试错让美宜佳比外资品牌更懂本土即时消费的脉搏。

2016年美宜佳推出的“合伙加盟”模式(投资权与经营权分离)引爆扩张,湖北、辽宁等地通过区域授权实现单省年增店超500家。高市场密度构成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美宜佳也成为了东莞便利店行业的“黄埔军校”,创始人叶志坚被誉为“东莞零售业教父”。

以前做过叶志坚秘书的欧阳华金,创办了“天福便利店”,做过美宜佳的员工兼第一代店主的周星轲,创办了“上好便利店”,分别是东莞便利店老二、老三,也是中国便利店行业前十名榜单的“常客”。

03万店野望

为什么是美宜佳?

当7-Eleven在北上广深讨论鲜食标准化时,美宜佳在解决更“土”的命题:为乡镇店主开发烟草证替代方案,新增的多项代寄包裹、彩票销售、手机充值服务仅仅围绕“便利”二字。

面对加盟商,《你的直觉会出错:反直觉商业模式解读》一书中提到,背靠大量门店,美宜佳能够提高对供应商的议价权,从而取得价格优势。这也让每一间加盟门店都像是美宜佳集团的代理商,而美宜佳则更像是一个庞大的经销商,现金流来自数万家门店源源不断的卖货。也正因为如此,美宜佳在成立的26年间几乎没有贷款。即便是在便利店投资最热的2017年,美宜佳也拒绝了来自各方的投资。从2016年开始,美宜佳的销售收入每年都能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根据中国经营连锁协会的数据,2021年美宜佳销售额的增速接近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

然而,创始人叶志坚喊出“十万店、千亿营收”的豪言背后,一场关乎生存质量的转型已悄然启动。行业规模红利正在消退,2025年仅67%便利店企业选择扩张,为近三年最低,收缩企业占比升至15%。一线城市密度饱和,广州每2500人一家店,部分区域出现“50米内同品牌竞争”的生态。新业态的竞争不容小觑。零食折扣店通过直采将价格压至便利店的5-7折,冲击着便利店的毛利。

更深层的行业思考在于,当零食折扣店用低价掠夺市场,即时零售用速度解构场景,便利店的核心价值究竟何在?

面对困局,叶志坚的公开讲话始终围绕八字方针:“专注、创新、共赢、稳健”。他在内部会议上重申:“20多年来,我们心无旁骛……不做房地产,不乱投资,不挣快钱。便利店是民生行业,快就是慢,慢就是快”。美宜佳的实践暗示答案——它不仅是商品渠道,更是500米生活圈的“社会连接器”。叶志坚将便利店定义为“城市公共服务节点”,新增药品、快递代收、社区养老等服务,单店增值收益占比不断突破。

除此之外,美宜佳也在全球化上不断试水,探索“中国模式出海”。

美宜佳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云表示:“便利店出海与大多数传统行业“产品-供应链-品牌”的出海路径不同,它天然地是一个需要本地化的行业,便利店出海的本质是服贸出海。”能否从“卖货逻辑”转向“服务生态”,将决定这个行业能否穿越周期。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美宜佳计划2026年前进入东南亚市场,输出“中国式便利店”标准体系。董事长张国衡展望:“我们要让全球消费者通过便利店窗口,感受中国零售的创新力量”。

在行业玩家不断拥挤的今天,这场静默的规模竞赛,或将重新定义中国便利店的生存法则。站在规模红利向效率红利转型的隘口,叶志坚的“十万店”野心既是对全球第一的冲锋,更是从“便利交易”的窄门,走向“便利生活”旷野的宣言。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