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惨遭围攻,但马斯克似乎丝毫不在意。
据外媒「Cryptopolitan」透露,特斯拉中国员工的销售业绩压力逐步上涨,曾多次向美国总部反馈产品与中国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脱节,但基本得不到正面回应。
截图:Cryptopolitan
销量数据显示,特斯拉在国内市场的 6 月销量为 6.1 万辆,环比上涨 59%,同比上涨 3.7%,创下二季度单月最高国内销量纪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二季度交付了 19.1 万辆,相比第一季度环比增长 10.98%。
看似稳步增长的销量数据,实际上只是品牌最后的防御墙。
一方面,特斯拉正遭到小米、比亚迪等国产品牌的围攻,Model 3(参数丨图片)、Model Y 的统治力在逐步削弱。
另一方面,放眼全球车市,特斯拉第二季度的全球交付量只有 384122 辆,同比下降 13.5%,创下史上最大跌幅。
特斯拉中国屡次向总部提出反馈,正是内部「自救」的行动。
纯电动市场的王座,不再是特斯拉的专属
国内新能源车市的激烈程度远超任何一个海外市场,因而特斯拉中国团队的「危机意识」一直存在。
外媒「Cryptopolitan」报道,2021 年,当友商开始卷车机智能化时,特斯拉中国团队就向总部提出搭载更多的智能手机软件和本地应用程序的建议,最终以「娱乐和本土化不是优先事项」而拒绝。2023 年和 2024年,特斯拉中国团队再次向美国总部提出相同的反馈,但结果石沉大海。
当特斯拉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消费者会被特斯拉产品独有的未来感震撼到:与燃油车完全不同的驾驶感受、中控台只有一块屏幕带来的科技感,与其他品牌的「油改电」车型形成强烈反差。
图源:特斯拉官网
再者,特斯拉对建设超级充电站很积极,因而在早期赢得大量忠实用户,再加上逐渐便宜的 Model 3 和 Model Y,特斯拉便在中国市场快速取得成功。
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都以特斯拉为主要学习对象,发布与特斯拉风格非常相似的车型,在这个时候,新势力们开始在智能座舱发力,直接将各种软件和座舱联动功能量产上车,这才让特斯拉中国团队感到压力。
但这些新势力们还没有形成体系,真正开始让特斯拉高看一眼的是比亚迪。
在刀片电池和 DM-i 混动技术的加持下,比亚迪 2022 年的新能源汽车总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并在 2023 年继续扩大领先优势,而在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的纯电动车销量已经来到 102.3 万辆,远超特斯拉的 72 万辆,首次在纯电动领域实现全球销量第一位。
不过或许在特斯拉看来,比亚迪能够超越自己不过是走量车型比较多,但一款超越 Model 3 或者 Model Y 的新能源车并没有出现。
图源:电车通摄制
小米汽车,才是第一个把真正特斯拉「踢下神坛」的车企。
数据统计,小米 SU7 在今年上半年售出 155692 辆,特斯拉 Model 3 仅售出 91919 辆,而且小米 SU7 每个月都压特斯拉 Model 3 一头,当年的霸主地位早已易主。新上市的小米 YU7 更不用多说,上市 3 分钟后就获得超 20 万辆的订单量,现在提车都要等到明年了。
倘若小米汽车把这 20 万辆在今年全部交付给车主,换算下来小米 YU7 在下半年每个月的月销量都超过 3 万辆。数据显示,特斯拉 Model Y 在今年上半年累计售出 171491 辆,平均每月售出 28581 辆,小米 YU7 超越特斯拉 Model Y 的可能性非常大。
图源:电车通摄制
更重要的是,作为特斯拉一直引以为傲的黑科技,FSD 曾被引入国内市场,但却惨遭「翻车」,这表明特斯拉对中国本土化的适应能力远未达到预期。
现在的新能源车市早已不同当年,比亚迪、长安、奇瑞等传统品牌已经开始启动驾驶技术的平权,鸿蒙智行、小鹏等新能源品牌持续给车市带来更多新科技,似乎每款重磅新车都有机会成为爆款。
在这样的情况下,产品迭代升级速度本就很慢的特斯拉,自然会有「火烧眉毛」的感觉。更何况,中国市场目前还是特斯拉销量稳步增长的地区之一,如果特斯拉仍然没有在本土化研发、生态合作等方面实现突破,后面的道路只会越来越难走。
马斯克已“志不在汽车”?
美国总部忽视特斯拉中国团队的建议,表面来看是为了坚守品牌的极致简约理念,但主要原因是汽车领域早就不是马斯克的商业重心。
根据官方财报数据,特斯拉在 2024 年的研发投入为 47 亿美元,而投资的重点并不是整车研发,而是 AI 训练集群、FSD 自动驾驶及机器人项目 Optimus。
在去年 10 月举办的「WE,ROBOT」发布会中,特斯拉就将自动驾驶技术放在很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其中包含「去除人类干预」的终极产品特斯拉 Cybercab、搭载完全体 FSD 自动驾驶系统的无人驾驶厢式车特斯拉 Robovan。
这场发布会有不少「画饼」的意味,但至少在今年 6 月 22 日,特斯拉 Robotaxi 开启试运营,正式入局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开始往无人驾驶汽车领域迈出第一步。
图源:特斯拉官方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 Optimus 也是这场发布会的主角之一。当时马斯克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去解读,但在今年宣布,人形机器人 Optimus 将会在明年下半年对外销售,目标销量为 5 万台,并预言其会是「人类历史上产销量最高的产品」。
暂且不说人形机器人 Optimus 落地的可能性,但马斯克想让行业看到的是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产品,而且这些技术的载体不再局限于汽车。
更别说马斯克还在同步执行 SpaceX、Neuralink 脑机接口计划、对标 GPT-5 的 Grok3等其他项目了。
马斯克是一个敢于做梦的「狂人」,但「狂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多线商业化理念或许可以让他在更多领域有所收获,但这注定让特斯拉逐步失去在新能源车市积累多年的领先优势。
特斯拉新车即将推出,却难成爆款
在售产品迭代速度慢、创始人商业重心偏离等原因,让外界对特斯拉的未来产生了质疑,真正可以刺激特斯拉在汽车市场的活跃度,可能就剩下发布新品这一招了。
网络上很早就曝光了特斯拉的低价车型,低价确实很容易吸引消费者,但以现款特斯拉 Model 3 的质感和配置来推断,这款低价特斯拉的「毛坯房」风格只会更浓厚。
购车预算在 20 万元以内的消费者比较看重品牌知名度,但更追求省心的用车体验,故也不会忽视产品本身的配置,因此对于这款特斯拉低价车型,电车通其实并不持有乐观态度。
还有一款是特斯拉 Model Y 的七座版本,目前有相关谍照疑似曝光,进入国内市场的可能性很大。
图源:特斯拉官方
不过,电车通对这款新车存疑:七座版可以满足「多乘员出行」的需求,但以现款特斯拉 Model Y 的造型来分析,第三排乘客的舒适性和实用性,要想满足成年人可能很难。
对于第三排乘坐空间有需求的用户,在 30 万元的购车预算有太多大体量 SUV 的选择,特斯拉 Model Y 七座版能否被认可,电车通要打一个问号。
特斯拉现阶段确实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但现在的关键是马斯克到底还要不要中国市场,如果仍然不想放弃,不妨多思考一下如何让中国消费者开心。
(封面图源:特斯拉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