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在韩美国人举牌抗议高物价:韩国新旧政权交替下的民生困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雅 华尔街科技眼 时间:2025-07-09 22:58:01
在尹锡悦时代遗留下的物价困局中,韩国社会仍在承受着经济失衡的阵痛。

华尔街科技眼

《科技眼看世界》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让我们来关注韩国新旧政权交替下的民生困局。

在尹锡悦时代遗留下的物价困局中,韩国社会仍在承受着经济失衡的阵痛。

尽管李在明政府已试图扭转局面,但民生问题的积弊非一日之寒,物价飞涨的余波仍在持续冲击着普通民众的生活。

在车水马龙的江南地铁站旁,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国男子手持纸牌伫立街头,纸板上用黑色的韩文写着:江南物价疯了!路人行色匆匆,对此抗议场景早已见怪不怪在前任总统尹锡悦执政时期,韩国物价的疯狂早已超越想象。

餐厅人民币百元以上的普通炒菜

韩国物价飞涨,如同汹涌潮水般席卷生活的各个角落。在首尔马场洞市场,韩牛价格飙升至10万韩元/公斤,普通民众只能望而却步;承载国民饮食记忆的白菜,价格也一路狂飙;交通出行成本同样大幅提高,地铁票涨幅达10.7%,出租车调价更是让市民出行压力倍增。

2023年2月1日凌晨4时起,首尔市中型出租车起步价从3800韩元上调到4800韩元,涨幅26.3%,起步里程从2公里缩短至1.6公里 ,后续里程运价及低速等候费的计费标准也更加严苛。

这些数字的变动,直接刺痛着每个普通家庭的钱包。而对于以车为家、靠方向盘讨生活的出租车司机们来说,这场物价风暴带来的更是切肤之痛。

与此同时,韩国就业市场也陷入泥潭。据韩国统计厅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整体失业率攀升至4.2%,青年(15-29岁)失业率更是突破8%。大量中小企业因经营困难裁员,服务业、制造业岗位流失严重,摩擦性失业问题尤为突出。

求职者与岗位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许多具备专业技能的年轻人因无法及时获取合适岗位信息而长期待业;同时,劳动力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新兴产业亟需的数字技术、新能源等领域人才短缺,而传统行业冗余劳动力却难以实现快速转型,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物价疯涨的背后,是尹锡悦政府经济治理的严重失能。韩国地理上三面环海,资源匮乏,面对国际市场的波动,政府应对失措。

农业领域发展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农产品产量难以满足内需,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消费分层在物价暴涨中愈发显著,江南区高级百货里的奢华商品与光州老城区主妇用海藻替代肉类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汽油价格如同脱缰野马般疯涨,运营成本直线攀升,可政府承诺的补贴却始终停留在新闻稿里。首尔出租车司机朴成浩曾无奈控诉:汽油价格比总统承诺时涨了40%,但补贴政策只停留在新闻稿里。

日本《读卖新闻》关于物价的头条

在舆论监督下,石破茂政府不得不加快稳定物价的举措,制定一系列调控方案。面对2025年第一季度以来食品及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压力(1月CPI同比上升3.2%),石破茂政府迅速采取行动:通过财政补贴稳定生鲜供应链,对基础生活物资实施价格监控,并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这种主动作为使得日本物价虽有涨幅,但仍维持在可控区间。

反观韩国,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已达到令人咋舌的程度。受土地资源和气候限制,韩国大量蔬菜依赖进口,高额关税保护政策反而推高了物价。一个西瓜在韩国售价高达16680韩元(约100元人民币),一斤韩牛价格突破200元,远超日本同类产品。

住房领域的差距同样惊人,首尔房价收入比高达23.79,是东京的两倍有余,贷款负担率更是达到176.08%,普通民众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日本成田机场的百元套餐

如何用经济学角度解释韩国物价的飙飞,欧文费雪提出的货币数量论为我们理解物价波动提供了理论视角。费雪认为,物价水平(P)由货币供应量(M)、货币流通速度(V)、商品交易量(T)共同决定,即MV=PT。

对照韩国的现实情况,在尹锡悦政府时期,尽管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试图刺激经济,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限制了农产品供给,全球供应链波动又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使得商品交易量(T)未能有效提升。

与此同时,消费市场的疲软让货币流通速度(V)不升反降。这种货币供给与商品供给之间的严重失衡,最终导致物价持续攀升,印证了费雪理论中当货币供给增长超过商品供给增长时,物价必然上涨的论断。

外交政策的迥异:尹锡悦与石破茂的对比

尹锡悦执政期间,将美国视为对外关系的绝对轴心,推行价值观外交,在外交政策上对美国亦步亦趋。

在经贸领域,韩美创建经济安保对话机制,升级产业合作对话层级,但这些合作更多是为迎合美国战略,韩国自身利益并未得到充分保障。尹锡悦政府还主动融入美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参与芯片四方联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韩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使得韩国经济对美国依赖加深,在全球产业链中面临被美国战略裹挟的风险。

在政治军事方面,尹锡悦与美方重启延伸威慑战略磋商机制,恢复并扩大联合军演,甚至商定成立韩美核磋商小组,过度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伞,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韩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中逐渐失去主动权,沦为美国战略布局的棋子。

相比之下,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外交上展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和务实性。在对美关系上,石破茂拒绝前任对美国唯命是从的做法。

日本首相石破茂

在贸易谈判中,他明确提出若美国要求日本降低关税,日本也要求美国取消对日钢铁和汽车的额外关税。日本企业在美投资累计超5000亿美元,为美国创造近百万就业岗位,石破茂以此为筹码,警告美国若执意加征关税,日本在美投资可能缩水。

这种基于自身实力和利益的外交策略,既维护了日本的经济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避免了对美国的过度依赖。

尹锡悦在外交上过度亲美,不仅使韩国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对美国产生深度依赖,更让韩国在国际事务中逐渐失去自主决策能力,成为美国战略的附庸。这种外交政策的失衡,使得韩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往往难以兼顾自身利益与地区和平稳定,进一步加剧了韩国国内的民生困境和社会矛盾。

新政登场:李在明的民生宏图

随着尹锡悦黯然下台,李在明带着民众对改善民生的深切期盼登上政治舞台,其执政蓝图犹如一幅精心绘制的宏伟大卷,每一笔都精准地勾勒出韩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方向。(详情见:群龙无首的大韩民国迎来了李在明时代)

作为共同民主党在地方的官员代表,以江西(乙)地区委员会国会议员陈成俊为典型,众多地方官员与李在明形成上下呼应的治理网络。在李在明竞选总统期间,陈成俊等地方官员积极奔走于街头巷尾,组织竞选集会、动员选民支持,利用在地方积累的深厚人脉与群众基础,为李在明拉票造势,成为竞选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地方力量。(详情见:独家:大选前夜,李在明、金文洙割据一方,展开最后的对决)

陈成俊与团队落地消费券政策

消费券政策展现出显著的短期刺激效应:商场营业额单日激增3倍,餐饮门店排起长队,原本冷清的家电卖场也迎来销售高峰。这背后,是地方官员群体全力推动政策宣传与执行的成果。他们深入社区宣讲、协调商家参与优惠活动,确保政策红利直达民众。这种中央政策与地方实践的紧密呼应,让执政党看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理成效通过直接增加民众可支配收入,快速激活消费市场,稳定民心。

然而,补贴并非总能达到提振经济的预期效果,历史上诸多案例便是前车之鉴。20世纪80年代,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CAP)旨在通过补贴促进农业发展,但却因效率低下和市场扭曲饱受诟病。当时的补贴政策使得大量资金流入大规模农场主手中,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还导致农产品过剩,出现黄油山葡萄酒湖等现象,耗费大量公共资源用于储存过剩产品,却未能有效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性。(详情见:2025:消费提振要靠国补还是看不见的手?)

再看美国,2018-2019年期间,为应对贸易摩擦对农业的冲击,美国政府向农业领域提供了大规模补贴。但这一举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产业结构问题,补贴资金的分配不均使得部分大型农业企业受益更多,众多小农户依旧面临市场风险和经营困境。同时,补贴依赖还抑制了农业创新的积极性,长期来看,农业生产效率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

回到韩国自身,此前疫情期间韩国政府也曾多次发放救灾补贴。尽管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生活压力,但从宏观经济角度,并未有效带动经济的持续复苏。

随着补贴资金的投入,国家债务规模急剧攀升,财政负担日益沉重。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并未得到增强,一旦补贴政策结束,消费市场又迅速陷入低迷,且通货膨胀压力逐渐显现,民生问题依旧严峻。

政策落地:改革深水区的逆水行舟

被国际社会贴上打不死便签的李在明,在上台后迅速行动,凭借着骨子里那股认准目标便破釜沉舟的韧劲儿,火速通过第二轮补充预算案,向全民发放15 - 50万韩元消费券,并启动小微企业债务调整计划。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出身基层的领导者,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拗,一旦认定方向,便会调动所有资源全力推进。在担任城南市长期间,他就曾力排众议推动廉租房建设,即便面临财政压力与各方阻力,仍咬牙将规划变为现实,这份魄力也延续到了总统任期的施政中。

然而,改革之路布满荆棘。经济增长预期从1.5%骤降至0.8%,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摇摇欲坠的市场信心;通胀压力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持续高企的物价让消费券带来的短暂利好迅速消散;美国关税政策更如一记重锤,令本就疲软的出口雪上加霜。

李在明就职当日

首尔一家中小型电子企业主在接受《华尔街科技眼》采访时无奈叹息:李总统的补贴政策确实解了燃眉之急,但美国加征关税后,我们的订单量锐减了40%,生存依旧艰难。

从凯恩斯经济学角度看,政府补贴虽能短期刺激需求,但可能扭曲市场信号、加剧财政负担。而过度依赖行政干预,又会抑制看不见的手的资源配置功能。面对这一经济学悖论,李在明展现出强硬的一面,在总统府召开的经济会议上,他拍案强调:即便前方是万丈深渊,我们也要蹚出一条路!这种破局的决心,推动着团队日夜研讨政策,试图在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就业领域,李在明政府针对摩擦性失业问题推出多项举措。一方面,投入资金搭建数字化就业信息平台,整合全国岗位需求与求职者信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匹配,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失业;另一方面,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改革,与企业合作开设定制化培训课程,使求职者技能与市场需求接轨。但现实远比理论复杂,韩币贬值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与出口困境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大了政策调控的难度。

陈成俊等地方官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断收集基层反馈,及时向中央反映政策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为李在明政府调整政策的重要信息来源。

深夜的青瓦台常亮着灯光,李在明带领团队反复推演数据、修改方案,那份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着,既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背负着改革失败的巨大风险。

不难看出,陈成俊等地方官员虽深知补贴政策的局限性,但在民生诉求与政党支持率的双重压力下,仍全力推动政策落地,试图在短期安抚与长期改革间寻找平衡点。

他们的实践也印证着一个事实:执政党唯有真正将民生改善落到实处,解决物价高企、就业困难等根本性问题,才能赢得民众持续的信任与支持。

实用外交下的经济增长挑战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韩国经济正面临实用外交与内生增长的双重考验。一方面,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拓展贸易伙伴网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注入新动能;另一方面,国内物价上涨与摩擦性失业的交织,成为制约经济稳定的关键变量。

近年来,韩国物价持续攀升,食品、能源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显著,直接影响民众日常生活成本。

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凸显,摩擦性失业问题因产业转型、技能错配等因素愈发突出求职者与岗位需求的衔接效率不足,既导致部分行业用工荒,也让不少劳动者陷入求职困境。这种供需两端的错配,不仅加剧了民生压力,也为经济持续增长埋下隐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