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当靓马科技的无人机从马鞍山起飞,其采集数据的背后是南京研发团队编写的算法;当智鸥驱动一款应用于文旅场景的飞行器框架机从马鞍山下线,等待它的是运往南京进行整机组装;当南京与滁州的低空协同空域里响起螺旋桨声,“空中快车道”正进一步缩短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如今的南京都市圈,低空经济领域正上演着一幕幕“创新在南京、落地在周边,资源跨城流、产业一起兴”的生动大戏。
企业玩起圈内“双城记”
研发在南京,生产在周边,南京都市圈企业玩起了“双城记”。南京就像这些企业的“技术充电宝”,为其补充创新能量。
“我们不仅在南京建立了研发团队,也把南京的人才引到了马鞍山。他们住在南京,每天到马鞍山上班。”靓马科技创始人杜绍林说,他在马鞍山创办企业后的第二年,就把“研发大脑”安在了南京,30多人的团队专攻地理信息和软件费控平台的开发。如今,他们的全栈自研产品“靓马翼飞平台”已成为安徽省低空智联重大试点项目,而每天往返宁马的“双城工程师”们,更是架起了人才流动的“空中走廊”。
最大载重达300公斤,续航时间50分钟,可在宁马两地飞一个往返……近日,翼展超4米的多旋翼大载重长航时无人机H300在马鞍山实现量产,而它的关键技术源自南京研发基地。生产这台无人机的泓景科技来自南京,“选择落户马鞍山花山区,是看中了毗邻南京的区位优势。”泓景科技董事长王明龙介绍,在马鞍山的首条无人机生产线已于6月份投产,日产小型无人机1500架、大型无人机50—100架,未来还将再布置2条无人机生产线。
而在安徽智鸥驱动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系留文旅eVTOL—凌岳一号”框架机近日正在做最后检测,随后将被送往南京完成整机组装,预计8月就能与公众见面。为抢占低空经济发展先机,智鸥驱动将南京作为走出马鞍山的首站,并于去年7月在南京落地“智鸥航空研发中心项目”。
低空航路架起“空中动脉”
如果说企业是协同发展的“毛细血管”,那低空空域就是串联南京都市圈低空经济的“大动脉”。
2025年初,在南京和滁州两市交通运输局共同推动下,经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申报,南京都市圈首批2处低空应用场景协同空域获批。这是长三角地区首次实现跨市空域协同管理。位于滁州市来安县的50多平方公里空域,获批后由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统一服务管理,让无人机跨城作业不再受空域限制。
这只是开始。南京早就启动“空中路网”规划,开展《南京市城市场景的城市空中交通航线网络近期规划》的研究,探索规划城市内和都市圈低空公共航路骨干网,提出以长江为轴,划设多条跨江低空骨干航路,联系都市圈各城市的低空骨干航路,共同支撑低空飞行需求。
跨市域的验证飞行也同时在进行中。去年11月,南京市交通集团顺利完成了南京都市圈低空短途接驳航线的验证飞行,验证飞行包含溧阳至禄口、禄口至扬州两段航线。溧阳到禄口机场的验证飞行仅用23分钟,扬州到禄口也才37分钟,比开车快了近1小时,让跨城“打飞的”成了现实。
协同机制筑牢发展基石
更妙的是“共享工厂”的出现。今年6月,南京江北新区发布“天空智城概念规划”,低空飞行器制造端“共享工厂”同步落地,将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园,布局“天空智城”低空飞行器装备制造基地。南京聚隆复合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与10家合作单位完成了“共享工厂”的共建签约。
协同发展,制度先行。在2024年底召开的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上,签订了《南京都市圈低空应用场景协同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共同谋划推进低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空域资源协同互联、低空应用场景培育和低空公共航路打造。
为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交通协同发展大局,南京还出台了《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探索构建南京都市圈低空飞行服务网,支持发展都市圈城际飞行、物流运输等多种类型的低空飞行服务。这些政策聚焦空域资源统筹、飞行服务保障、产业生态构建等核心环节,明确了低空经济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南京都市圈低空经济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政策支撑。
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从场景应用到人才培养,南京都市圈的低空经济已不是“单兵作战”:南京的聚隆和滁州联手搞起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低空飞行器项目,江苏无国界航空在镇江小镇培养的无人机人才,正奔赴都市圈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