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们经常惊叹于动物园中黑猩猩等猿类灵长类动物有多么聪明,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和猿类都是“并列共存”的状态,只不过是我们人类的祖先在“成人”的道路上率先一步而已。
那么,猿类会不会形成和人类一样的文明社会呢?
原本同属一脉
“猿人”和“人猿”这两个词,估计现在还有很多人都不能真正区分,但从字面意义上能够看出不同。猿人,就是能够直立行走、介于猿和人之间的古人,而人猿,则是类似于人类的灵长目动物,前者就是人类的祖先,而后者则是黑猩猩、长臂猿。
虽然两者之间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但在科学界中,却有着“人猿同祖”的说法。
以“物种起源说”闻名于世的达尔文,就曾经表达了他明确的看法,那就是人和猿一样,都是从同一物种进化演变而来,英国的赫胥黎也和达尔文一样坚持这一观点,甚至还曾经和反对者在牛津进行过一场颇为著名的辩论。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DNA比对,也证明了“人猿同宗”的这一观点,同时,也通过各种考古手段,证明了古人类曾经和猿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了数百万年。
距离现在大约3000万年之前,人类和猿的先祖出现在地球上,随后过了大约1500万年之后,开始逐渐分化成古人和古猿。当时的古人和猿,在生活环境、食物结构等诸多生活习性上都十分相似,比如既能够四足在地面上行走,也能够在树枝上跳跃飞奔,就连吃的食物构成也几乎一模一样。
但是到了大约450万年前时,人和猿之间的差别就开始明显了起来,不仅人逐渐褪去了尾巴,而且还开始在地面上直立行走,双手也解放了出来,就连肚子里的盲肠、阑尾等器官也发生了变化。
不要看这只是简单地解放双手、直立行走、退掉尾巴这种生态上的变化,这却是区分人和猿最主要特征之一。也正是因为在生态上的变化,才让古人的生活习性发生了变化,继而形成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
差距不止两步
曾经有人说,人类和猿类的差距,主要就是因为人类祖先率先在地面上站立行走。
因为直立行走,这样才有双手开始制造工具,然后再使用工具改善生活,继而逐渐发展出人类的文明社会。
不过,人们在对黑猩猩等猿类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发现猿类和猴子都会有“反常现象”,比如摇摇晃晃地直立行走,还偶尔有使用木棍、石块等工具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它们没有进化成人呢?
其实,通过人和猿的身体结构,就能发现在进化过程中,是猿类先走了一步“错棋”。
在目前人们发现的早期猿类化石中,人们发现猿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上肢的长度要比人类直立行走的时间要短。这就意味着在进化的过程中,猿类的着重点是强壮的上臂,而人类则选择了解放上肢。
这一点,通过现在的猿类和人类不同形态就能够看出,猿类在正常行走时能够四肢垂直地着地,而人类想要模仿就只能后肢弯曲才能够保持身体平稳。
当猿类还在树枝间悠然自得地飞跃时,人类的祖先却已经在晃晃悠悠的直立行走中开始总结经验、发现好处,并且把这种经验当做基因传播下去。
另外,在人类和猿类出现形体上差别时,地球也恰巧处于一个北极冰盖快速扩张、气温变化极大的特殊时期。所以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环境,给人类和猿类的进一步进化,提供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加速期。
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还进化出一种猿类以及其他动物都没有的技能,那就是能够在交流中有效表达意愿的语言。
在动物世界中,并不是没有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鸟鸣兽吼,这些都是它们之间才能听懂的沟通方式。
不过,与这些动物简单的吼叫和鸣叫相比,人类的语言要复杂得多。
科学家通过对古人类的化石的研究中发现,远古人的舌头中有少许骨头的痕迹,但现在无论人类还是猿类,舌头中都没有了明显的舌骨,这就证明了很可能在两者进化中,DNA都刻意让舌骨逐渐消退。
那么,为什么人类能够说话,而猿类就只有叫声呢?
其实,这也和生活区域的变化有关。猿类主要生活在树上,彼此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嚎叫进行联系,如果真的有一些“私密信息”需要沟通,也能够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
相比之下,人类的生活环境在相对广阔的土地上,能够凑到一起低声交流,除了一些特殊仪式之外,基本上并不需要经常靠“吼叫”进行联系。
所以,人类的喉舌唇开始相互配合,发出有规律并且大家都能理解的声音,也就是语言。
因为有了语言的出现,人类才可以算作是真正打开了文明世界的大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猿类没有进化成人、没有进一步组建成社会和文明,并不是仅仅因为没有率先在地面上直立行走的那两步,而是一系列的“阴差阳错”。
错过文明的机会
那么,既然我们人类能够在进化中脱颖而出,为什么猿类没有出现它们自己的文明呢?其实,早就有科学家提出猿类也已经进化出自己文化系统的说法。
在《科学》杂志中,科学家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就说明了他们对印尼所在的六个地区野生大猩猩族群进行观察,发现一些族群中的确存在着用肢体语言、表情等方式进行彼此沟通的现象。
比如,有一些大猩猩会在摘果子时,会用叶子垫在爪子上用来防止被扎伤,一些大猩猩会用树叶“擦嘴”,还有一些大猩猩在距离太远时会用爪子拢在嘴边当作“喇叭”。
像印度尼西亚科学家们所发现的这种情况,在其他地区的猿类动物群体中也有发现,例如美国科学家在科研专刊中发布消息称,一些地区的大猩猩会在围捕狩猎时采取追击和围捕相结合的方式,甚至还能利用“高低侦察、吼声指挥”的战略战术。
英国的科学家在乌干达东部的黑猩猩群时,发现一只新融入群体的“外来户”,会通过在水源附近“挖水井”的方式,来获得“过滤后”更干净的水,并以此获得其他黑猩猩对它的好感。
科学家们的发现,可能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因为从这些猿类的行为来看,俨然就是在野人部落中才能够看到的人类行为。
那么,这些猿类的类人行为能够算是文明吗?
从定义上来说,文明并不仅仅是指一些具有社交能力的动作和行为,而是包含了一个社会性群体的沟通、秩序,以及生活物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系,比如我们所说的人类文明,不仅有语言、文字、艺术等精神文明,还有工具、食品、生产力等物质文明等等。
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猿类群体社会就能发现,其实猿类社会虽然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但却远远没有达到“文明”的标准。
首先,在猿类社会中虽然有一定交流能力,但是却并没有语言、文字那种能够把智慧和经验进行传播的能力,所以也并没有让自己和后代学习的平台和基础条件。
其次,因为智力有限,猿类群体并不具备创造发明的能力。所以上面说过的“挖井”技能,不过是偶尔的一只猿类所偶尔掌握的技能,并没有把这种技能有效地传递出去,其他的猿类也没有效仿和学习。也就是说这种族群没有具备学习技能和发展科技的文明能力。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从开始使用石器开始的旧石器时代,到开始使用青铜器、书写文字的文明出现,大约用了300万年,而从文明出现到现在开始探索宇宙文明,也不过用了几千年。
我们并不否认这个地球上除了人类文明社会,还会有其他文明的存在。当然,这种文明也可能会因为某只猿类的某次意外行为而出现。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是在旁观的角度观察可能出现的新文明,并且继续发展自身文明,这样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
参考资料
《旧石器时期跨度达300万年,为何人类直到最近几千年才出现文明?》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