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零食三巨头,被后浪掀翻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新消费101 时间:2025-07-10 12:20:21



作者:考拉是只鹿 | 编辑:小鱼

“没有永远的王者,但总有新的王者。”

好文3591字 | 6分钟阅读

曾经的零食三巨头似乎正在经历一场生存危机。

昔日的“零食第一股”来伊份陷入业绩泥沼。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净利润出现双位数下滑,净利润更是创下上市以来最大亏损幅度;良品铺子也在去年出现2020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与此同时传统零食大佬三只松鼠与量贩零食品牌的合作也出现波折。日前,三只松鼠前脚刚刚终止了对爱零食的收购,后脚又宣布与零食优选签署深度战略合作协议。然而,爱零食方面宣布起诉三只松鼠,其创始人唐光亮通过个人视频号发布多条视频披露合作内幕,并直指三只松鼠“欺人太甚”,引发业内热议。三只松鼠线下发展路径的曲折已经无形中透露了出来。

在冰与火的另一端,零食届的“拼多多”——量贩零食却是火爆出圈。可乐2.3元一瓶、矿泉水1.2元一瓶、干脆面0.9元一包……低到令人无法拒绝的价格让年轻的吃货们瞬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拥有了零食自由的权利。

当这些“后浪”以“低价、量大、接地气”的姿态横扫市场时,昔日的王者,正被狠狠拍在沙滩上。

那么,零食赛道,当真变天了吗?


你,变成了曾经的我

当谈到量贩零食,你会想到什么?

便宜大碗、品类够多、花样够全,仿佛为年轻人量身定制。

量贩零食凭借“薄利多销+海量SKU”的模式迅速下沉,给传统休闲零食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一幕,对三巨头而言,似乎格外熟悉。

十多年前,他们也是如此这般势如破竹打下的天下。只是,当初的他们是打破零食行业平静的挑战者,而如今身份互换后,他们成为了被挑战的那一方。

十多年前,零食行业还是传统散称货的天下。消费者想买零食,大多会选择去大型商超里“随便称点”。一个送礼、自用两相宜的产品居然没有可靠的品牌坐镇,资本自然不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而来伊份、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率先打出“高端零食”的旗号,用精美的包装、互联网营销和品牌溢价,迅速占领消费者心智。三只松鼠凭借萌系IP和电商红利,一度成为“国民零食第一股”,2016年,三只松鼠凭借“双11”单日5亿元的销售额,创造了中国零食电商的神话;来伊份则深耕华东市场,以线下门店为护城河。

2023年起,零食很忙、赵一鸣、好想来等量贩品牌异军突起,以“平价革命”的姿态,迅速在全国跑马圈地。它们的打法简单粗暴——砍掉品牌溢价,直连工厂,用极致性价比碾压传统渠道。

量贩零食的雄起曝光了三巨头高光的另一面——价格虚高、品类同质化、渠道成本沉重。当消费者发现,一包坚果在巨头店里卖30元,而在量贩零食店只需15元时,品牌的“高端滤镜”开始崩塌。

年轻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愿意为品牌支付溢价的人群比例越来越小。

除了被低价策略攻城略地外,渠道端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线上起家的三只松鼠一直存在过度依赖线上渠道的问题,2019年三只松鼠营收的97%来自第三方电商平台,近几年公司加大线下渠道的投入,但2024年这一比例仍接近70%。

据了解,早在2019年,三只松鼠就提出要在5年内实现“万店计划”。 但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线下门店数量仅为333家。仅2022年一年,三只松鼠关闭的门店数量就高达549家。无独有偶,来伊份在2017年还在畅想2023年实现一万家门店的“万家灯火”计划,结果到了2024年,门店总数锐减至3085家,较2023年直接缩水16.28%。

就在三巨头困于高成本的商场店和电商流量内卷之时,量贩店则扎根社区、乡镇,用“近场消费”抢占日常需求。

从产品定价到渠道铺设,在一个被重新定义的零食江湖里,“旧势力”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零食生意,难做

然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量贩零食赛道爆火的背后,罗马是如何建成的。

量贩零食之所以走红,道理依旧是朴素的“足够便宜”。

目前,量贩零食中的头部如万辰、鸣鸣很忙品牌规模均已达到万店级别。虽然在规模效应下实现了营收的高速增长,但其净利润率也仅有少得可怜的0.91%和2.1%。

可见,现阶段的量贩零食更多的是赚个名气,却没有真正挣到钱。

另一方面,以鸣鸣很忙为例,在近一万五千家门店中,只有15家自营店,加盟店占比达99.9%。作为预包装产品,零食并不存在品控的问题,而加盟商模式又是典型的轻资产。但扩张能持续达成的前提是加盟商同样能够持续盈利。否则,一旦出现销量下滑、加盟商亏损的情况,规模和盈利的正循环不再,加盟店的离开恐怕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般成群坍塌。

如何扭转微利局面、摆脱在盈亏线上徘徊的尴尬局面,也是市场留给量贩零食的难题。

放眼零食行业的未来发展,从消费者的诉求出发,多元化、健康化、趣味化基本已构成定局。然而,这样的趋势仍然属于小范围的结构性变化,也就是说,零食依旧兜兜转转在同质化的困局里。

零食的最大特点就是SKU众多,但却难以引起食客的忠诚度。这一点在“新消费101”对周围人的采访中尤为突出。

“好吃的零食其实挺多的。可是换句话说就是大家都挺好吃的,难分伯仲。没几天就会出一个新的款,但是吃几次以后又会腻了,需要换新的品种补给。至于零食品牌,我也是知道一大堆的,但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偏好,属于随手抓、随手买的那种。”

“如果我想控体重的时候,就会特别在意配料表,不过现在大家都比较注重健康,许多品牌推出的低盐低糖款,配料表也都是很干净的。”

类似的原材料、类似的调料配方,再加上类似的制作工艺,零食品牌们的SKU宛若换汤不换药的排列组合——都挺好吃,却也都挺普通。

零食生意,当真不好做。


三巨头,不想只做零食之王

在性价比成为主流的当下,曾经引以为傲的品牌光环反而成为了负担。

面对量贩零食的冲击,三巨头并非没有反击。

2023年11月底,良品铺子启动成立17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调价,挑选在售的300余款产品会员价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

然而,降价本身就是双刃剑。一方面,降价的确可以吸引一部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但这些惯于比价的消费者自然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另一方面,降价策略削弱了品牌价值的认同感,使得过去认可良品铺子本质的消费者产生疑虑,品牌还能维持原来的高水准吗?

更要命的是,即便良品铺子们舍得一身剐,想学习量贩零食的经营模式来实现自救,但问题在于,这些零食折扣店经过先前沉淀时期的发展,从供应端到零售端的产业供应链已经相当成熟,相反,这些却是三巨头们所不具备的。

在量贩零食的供应商中,头部品牌只占20%,更多的是白牌,而良品铺子的供应商基本都是头部大厂,推高了生产成本。

两难的窘境蔓延到三巨头周身:若降价,则品牌调性受损,有可能学成“四不像”;若坚持高价,则客流被量贩店截胡。这才有了本文开头提到的三只松鼠想要和量贩零食“化敌为友”的局面。

2023年底,良品铺子董事长、总经理杨银芬在致内部全员的公开信中直言:“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仅是活得困难的问题,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

为了扭转公司经营所面临的困局,也为了尽可能摆脱零食赛道的内卷,三巨头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努力开发产品端的第二增长曲线。

只是这一茬接一茬的第二增长曲线,怎么看都不太靠谱。

今年5月,三只松鼠宣布推出卫生巾品牌“她至美”。此前,三只松鼠还推出过酒类品牌“孙猴王”、宠物品牌“金牌奶爸”等;而在来伊份这边,咖啡、美妆个护、乳制品、水果生鲜……大约是把能想到的零售细分品类都给玩了个遍。

事实上,仅仅局限于产品线的拓宽,显然是不够的。况且这些赛道早已是充分竞争行业,知名的品牌更是不胜枚举,哪里还轮得到零食界的朋友来插一脚。

如果只是延续过去的模式,强如三只松鼠,营收100亿就已然是天花板。

业态的升级才是未来的重中之重。

近日,三只松鼠全国首家生活馆于安徽芜湖开业。

据三只松鼠方面介绍,生活馆被定义为“三只松鼠自有品牌全品类生活馆”,即不再局限于零食,且为从米面粮油到生鲜蔬果、从现制烘焙到日化洗护让渡出空间,进而指向全品类覆盖、全场景渗透。

与此同时,三只松鼠的“一分利”便利店也是品牌未来的重要支点。从名字就能看出,“一分利”走的是赚微利的路线,货盘结构为40%自有品牌、30%行业大牌、20%网红品牌及10%区域特色商品。

对于全品类商超赛道的竞争,品牌创始人章燎原表示,“现在所有的硬折扣以及山姆、盒马都没有深度进入供应链,这个是我(三只松鼠)最后的壁垒。通过全渠道的销售能力,可以把供应链跑通,最终是为生活馆、便利店、硬折扣服务。”

谁能做成真正拥有完整供应链的硬折扣商超,谁才是未来中国零售的倚天屠龙,也才能摆脱“零食之王”的身份,浴火重生。

章燎原说得很直接亦很急迫:“错过这个时间点,就再也来不及了。”

时移世易。

可以确定的是,零食行业再也不是那个靠包装和营销就能躺赚的黄金时代了。

商业的本质,永远是效率与价值的较量。量贩零食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消费者对“平价好货”需求的爆发。三巨头的衰落,也不全是战略失误,而是时代的车轮碾过了旧的商业模式。

未来的零食战场,或许不再属于“高端化”的故事,而是属于那些能真正让消费者“买得爽、吃得省”的品牌。三巨头若想翻身,要么彻底重构成本,要么找到新的价值支点。否则,它们的名字,终将成为商业教科书里“被颠覆的案例”。


好看,记得点小心心推荐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