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第一财经记者从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届大会将于7月26-28日在上海举办,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问题被提升至更为突出的地位。
在人工智能治理问题上,如何引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走向普惠、向善、可靠,中国将提供重要方案。今年的WAIC大会将聚焦当前全球数据治理问题,进一步确保全球南方国家在人工智能发展上的机会、权利和规则平等,缩小“数字鸿沟”。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表示,在今年的WAIC大会上,中国将联合相关机构发布《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
中国已跨入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领先赛道。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3年,全球累计有5.4万项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其中中国申请了3.8万项,占比70%。
另据美国人工智能和分析软件公司SAS和科尔曼·帕克斯研究公司对全球1600名行业决策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的中国受访者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高于英国70%和美国65%的使用率,以及全球54%的平均使用率。
截至2025年4月,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过157万件,占全球总量近四成,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正积极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人工智能公共产品。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若蒙在发布会上表示,有关国内外机构现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AI终端出货量已经占到全球42%,预测今年全年AI手机、AIPC、AI平板出货量将增加20%。目前,包括科大讯飞、联想在内的中国企业的AIPC、智能教育等终端产品已销往全球市场。
王若蒙称,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通义千问等模型无论在性能还是价格上,都展现出超强的能力。而通过低成本、高性能的开源策略,这些AI大模型向全球展示了高质价比的解决方案,降低了全球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门槛,缩小了人工智能的“鸿沟”。
“未来,中国将强化智算基础设施统筹布局,积极推动语料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全力支持模型企业开展前沿技术探索。”王若蒙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已建成一批国产万卡算力集群,布局并持续建设7个国家级的数据标注基地。”
另据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正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今年在交通、医疗、制造等重点领域推动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中试基地,加速向千行百业赋能。
例如,在交通领域,青岛港利用思维链和多智能体协同技术,让港口整体作业效率提升10%,相当于在其他建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吞吐量7000万吨;在医疗领域,北京协和医院联合开发了罕见病大模型,已进入临床试用阶段,预期可将遗传性帕金森病和早发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时间大幅缩短,有效实现重大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上海市副秘书长张英在发布会上介绍称,截至目前,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位嘉宾已确认参会,其中包括汇聚图灵奖、诺贝尔奖等共计12位国际顶尖奖项得主,80余位中外院士,以及多个国际顶尖实验室代表。
另据介绍,今年WAIC大会规模将创下历史之最:展览展示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800余家企业集中亮相,3000余项前沿展品即将展出,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80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大会还将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图谱》。
在参展商中,西门子、施耐德等工业领域的巨头将展示新品,聚焦“AI+制造”,例如西门子将在国内首秀“Industry Copilot”工业AI助手。此外,包括特斯拉、宇树科技、智元、云深处在内的AI机器人厂商也将集体亮相WAIC大会;在消费级AI领域,人工智能眼镜开发商xReal将展示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