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客户端讯(河北日报记者王雪威、魏雨、郭晓通)7月30日上午10点,一辆卡车驶入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的河钢集团张宣科技废钢质检站。吊装设备启动卸货的同时,质检站设置的6个摄像头实时拍照,人工智能大模型随即完成废钢的等级判定。
“我们用的是‘阿里云达摩院大模型’废钢智能验质系统,相比人工识别,人工智能既快又好,卸完车那一刻就完成了等级判定,准确率达91%。”质检站站长郝建文说,废钢等级判定决定了炼钢种类和工艺,是炼好钢的第一环。
在河钢集团张宣科技,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止于废钢识别。今年2月,该企业“工业声纹大模型”成功应用于氢冶金项目,可以及时探伤检测工艺气、氮气等能源介质管路的完整性,助力企业安全高效生产。
张家口是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京津冀算力枢纽节点核心城市,也是全国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我们发挥大数据、算力优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各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将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紧密结合,以数智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张家口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市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已覆盖工业制造、现代农业、交通运输、医疗健康、城市治理等12个领域。
在大模型赋能下,农业“慧”种成为趋势。今年以来,张家口市引进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发的农业AI大模型“农科小智”(V2.0)。该模型融合了海量的涉农数据以及上千名农业专家的集体智慧,帮助农业从业者解决“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怎么卖”等问题。
“现在红绿灯变得很智能,一路绿灯通行的路段越来越多。”驾车行驶在张家口市主城区街头,车主郭先生不由得称赞。这些变化的背后,正是张家口全息智慧路口系统在发挥作用。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张家口市主城区142个路口实现交通信号灯的智能调控,从过去的“车看灯”变成了现在的“灯看车”。目前,主城区拥堵节点已从先前的33个降至18个,高峰时段平均时长减少20%,城市整体通行效率提升20%。
在张家口,“张警官”人工智能体堪比经验丰富的“老民警”,能助力快速侦查、规范办案、精准研判。自今年3月上线以来,“张警官”人工智能体已覆盖政务服务、案件侦查、风险预警等400余个智慧警务场景。
人工智能,数智为民。张家口在教育、医疗、民政等领域精心打造了多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通过构建智能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智能客服的快速响应和精准解答,为市民提供7×24小时政务咨询服务。
今年3月,张家口市印发《张家口市推进数据价值化和开发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继续丰富重点领域场景应用,围绕12个领域打造“数据要素×”应用场景,促进多领域数据融合赋能。
下一步,该市将进一步细化和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持续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以此带动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研发和融合应用,力争以场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导人工智能企业与行业用户深入合作,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千行百业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