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让学生当老师!AI时代课堂变革答案,藏在陶行知百年智慧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5-07-10 14:18:23


7月6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指导,奥一网、南方民间智库联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现代教育研究院主办的首届湾区校长治校交流座谈会在深圳举行。本次座谈会以“数智时代学校变革与生态重构”为主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在会上作题为《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主旨报告,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变革,重点剖析了全国多地中小学开展“三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三师课堂”方案

以课堂变革为核心

书写中国智慧的时代表达

“课堂是学校发挥育人作用的主阵地,学校变革的核心在于课堂变革。”周洪宇教授在报告伊始便率先点明。其表示,如何以课堂变革为核心,形成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变革的中国方案,成为当下面临的关键问题。

在他看来,尽管人机协同下的“双师课堂”为不少学校课堂教学变革提供了新思路,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仍值得深思。周洪宇教授指出,应突破传统课堂教师对学生单向知识传授的局限,将学生放在“小老师”的位置,以“双师课堂”为基底构建“三师课堂”(教师、小先生、AI智能师)。而这一创新构想的理论根基,正源自于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00年前原创的本土教学理论与方法 ——“小先生制”

据周洪宇教授介绍,1934 年陶行知提出“小先生制”,主张学生不仅能“教小朋友、教大人,甚至能教老师”,强调“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如今,“小先生制”在数智时代因人工智能赋能而焕发新生,并在中小学开启“三师课堂”的探索实践。

以一节贯穿“知-行-创”流程的45分钟课堂为例:课堂起始20分钟是开启“知”的关键环节,由教师主导知识传授;随后15分钟进入“行”的核心阶段,学生担任“小先生”与学习伙伴分组讨论、互动讲解;临近课堂尾声的10分钟则是“创”的升华,教师、小先生、AI智能师三者协同探究。

在此过程中,教师和AI智能师共同承担标准化知识传递,教师转向情感引导与思维激发,学生作为小先生激发学习内驱力、主动力、合作力和创造力。三者通过“三阶四级五维”模式,践行“小先生”与“大先生”的融合之道,实现了对陶行知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实践成果

“深圳对教育创新的敏锐度尤为突出”

会上,周洪宇教授重点介绍了深圳、武汉、西安、成都等地“三师课堂”的实践成效。以西安市庆安初级中学为例,这所曾经生源普通的老校通过“小先生制”实现生源“低进高出”,多年位居全区教学质量榜首。据悉,目前“小先生制”已覆盖全国26个省份、1000多所实验学校,教育部有关领导评价其凝聚中国智慧,契合时代发展,为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提供了中国特色方案,成为基础教育变革的鲜活样本。

深圳对教育创新的敏锐度尤为突出”,周洪宇教授特别指出。如深圳市罗湖外语实验学校、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实验学校、深圳市光明区理创实验学校、深圳龙华区玉龙学校等校,将“三师课堂”与深圳教育创新碰撞出火花,通过人机协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与深度学习,展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人与智深度融合的鲜明特色。

展望未来

育人为本,技术向善

在探讨数智时代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尤为引人注目,“中小学对人工智能的敏感度甚至超过高校。”周洪宇教授强调,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在通用型人工智能爆发后仅一个多月,便着手加紧开展校本化应用;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突破算法、算力、场景,自主研发出全国首个AI教研员智能体,能实时评价教师课堂表现(如导入语恰当性、教学目标达成度)并提供优化方案,带动所托管的市内外其他8所学校联盟体同步提升教学质量,共同印证了基础教育一线的创新活力。

周洪宇教授进一步呼吁,面对技术浪潮,我们需要坚持“育人为本、技术向善”的教育价值观;同时坚持人工智能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素质提升的融合推进。通过提升教师的智能化“教”、学生的个性化“学”、学校的数字化“管”,共同构建数智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或是颠覆性变化”!事关学校变革,校长专家深圳发声,释放重要信号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任贺

编辑:任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