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新闻发布会,介绍大会筹备进展情况。
有记者提问,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成效有目共睹,本届大会上是否会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让更多国家享受到人工智能发展的红利?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若蒙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在中国已经进入千行百业、走入千家万户,和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都密切相关。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人工智能还远未实现全球普惠,各个国家之间的智能鸿沟依然存在。借助本次大会这个平台,想重点分享两方面情况:
一是总结经验,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应用赋能并重。一方面,强化智算基础设施统筹布局,积极推动语料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全力支持模型企业开展前沿技术探索。2025年以来,中国已建成一批国产万卡算力集群,布局并持续建设7个国家级的数据标注基地。DeepSeek、通义千问等模型无论在性能还是价格上,都展现出超强的能力,在全球各类测评榜单、头条热搜、下载排行上都持续霸榜。
另一方面,发挥中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应用场景比较广阔的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2025年在交通、医疗、制造等重点领域推动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中试基地,加速向千行百业赋能。
比如,在交通领域,青岛港利用思维链和多智能体协同技术,让港口整体作业效率提升10%,相当于在其他建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吞吐量7000万吨。在医疗领域,北京协和医院联合开发了罕见病大模型,目前进展比较顺利,已进入临床试用阶段,预期可将遗传性帕金森和早发家族性阿尔兹海默症诊断时间大幅缩短至90%以上,有效实现重大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在智能终端领域,有关国内外机构现有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AI终端出货量已占全球42%,预测2025年全年AI手机、AIPC、AI平板出货量将增加20%。
二是加强合作,分享中国的方案。中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理念务实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大模型的火爆出圈,让全世界特别是欠发达国家,看到了希望,有机会享有、拥抱这轮人工技术红利。今年中国同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本次大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发布《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分享与各国合作的实践经验。
比如,2025年3月缅甸发生了7.9级地震,中国第一时间奔赴震区,顺利完成各方面的救援任务。中国的人工智能团队仅用7小时就开发了中缅英三语互译系统,在救援黄金72小时内服务了700多人次求援需求。此次救援后,缅方对中方高度认可,把该系统纳入了缅方国家应急语言库。再如,在采矿领域,中国科学院与企业联合相关企业开发了“愚公”智慧矿山系统,该系统使矿车行驶装卸载整体效率提升16%,综合耗电量降低20%,作业人员也减少了一半以上。这样的成果和案例举不胜举,将在大会论坛、成果展览、互动体验等环节一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