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科研需要沉下心来潜心做事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中工网 时间:2025-07-10 16:01:05

工人日报-记者 黄哲雯

7月7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的重头戏——中国科协主席与青年科技人才见面会,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的200多名青年科技人才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

万钢围绕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如何进行创新创业选择、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坐稳坐实科研“冷板凳”、如何把握科学研究与科普实践的关系、如何在热门和冷门领域选择科研方向、怎么理解科学和文化的关系、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科学家精神等问题,结合自身在成长、求学、工作等方面的人生经历,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悉心指导和亲切鼓励。

本场活动是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的平行论坛,通过为青年科技人才答疑解惑,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关心和爱护,团结引领广大青年科技人才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展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青年力量。

在谈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时,万钢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新型举国体制的一种具体实践。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快速发展趋势,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防止了大气污染,为汽车产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他认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确定战略目标,其次确定研究发现的产业化发展路径,加强产学研结合和国际开放合作。

面对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的问题,万钢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将面临人生的三岔路口,继续科研深造、就业或创业,这都需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客观评估。他指出,选择科研之路,要求系统性知识储备、学术创新能力与长期专注力;选择就业可以通过工作平台提供的机会,加强学习,积累经验,逐渐向创业目标迈进;而选择创业可能在前期会比较艰难,更依赖资源整合能力、风险承受力与市场敏感度,需要多学科知识积累,找到产品的服务对象,加强社会交流能力。

针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万钢认为,人工智能正在迎来关键窗口期,给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新变化,正在重新塑造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人工智能向各个领域渗透,它会给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很多机会,建议青年科技人才要自立自强,掌握更多跨学科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不断学习使用新工具,并用经验规律训练人工智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提供服务。

面对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关心的如何坐稳、坐实科研“冷板凳”的问题,万钢指出科研既是艰苦的,又是幸福的,科研就需要这种沉下心来潜心做事的态度。数字时代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很多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比如中国科协年会举办了上百场学术论坛,可以在论坛上把碰到的问题和大家多沟通。做基础研究是漫漫长路,但不要为此感到恐惧,要坚守科研初心。

针对大学生如何把握科学研究与科普实践的关系,万钢认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者人生成长的“两翼”,二者是教学相长的关系,是双向促进的。大家要把开展科普工作作为一种乐趣,通过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传播知识,加深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提升科研效率。

有大学生提问如何在热门和冷门领域进行研究方向的选择,万钢提出,很多热门学科往往是从冷门开始的,关键是如何瞄准战略方向去寻找未来需求,哪怕自己的领域开始是小众和冷门的。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多选择小众专业,做先驱性研究,只要掌握了真本领,坚持走下去,就会发展起来。

针对怎么理解科学和文化关系的问题时,万钢认为,真正的科学概念是没有文理之分的,不能简单地分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它本来就是应该一体化的。在很多大科学家身上,我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人文方面的造诣。理工科同学也可以多学习文学、社会知识、掌握一些才艺,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更好地为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针对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问题,万钢建议大家多到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参观,把自己融入科学家的精神环境中,思考自己在同样的环境中如何选择,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面对周围的诱惑和喧嚣,怀抱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向着目标毫不犹豫地走下去。

工人日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