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机器人第一股,稚晖君要抢在王兴兴前面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丽 直面AI 时间:2025-07-10 16:05:39

就在宇树科技凭借年内IPO消息振奋人心之际,同为人形机器人赛道明星公司的智元,则借助一番意料之外的收购,率先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

近期,根据A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公告,智元拟以21亿元左右现金报价,收购公司29.99%股份。后续,智元还将通过其持股平台收购公司至少63.62%、至多66.99%的股份。

一系列交易完成后,上纬新材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智元恒岳,现任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的邓泰华,将成为上纬新材新的实际控制人。相比邓泰华,智元机器人核心高管中更出名的,当属顶着华为天才少年称号的稚晖君(原名彭志辉),现任智元机器人CTO。

一家估值150亿元、等待上市的具身智能公司,反向收购一家市值30亿左右的上市公司,不免被外界解读为智元想要“借壳上市”。

尽管智元对外否认借壳上市传闻,称暂无在未来12个月内对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出售、合并、与他人合资或合作的明确计划,或上市公司拟购买或置换资产的明确重组计划。

但外界已经开始将上纬新材这家跟具身智能毫无关联的公司,视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来看待。

7月8日晚智元收购要约发布后,连续两个交易日内,上纬新材股价接连涨停,总市值从31亿元左右,一路上涨到45亿元左右。资本市场两天内就给上纬新材送去了14亿元大礼包。

智元之前,外界唯一传出上市消息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只有宇树科技。

今年5月底,宇树完成从“有限公司”向“股份有限公司”的更名,当时就被业内解读为是在为上市铺路。

7月初,《》报道称,宇树科技计划在2025年底前递交IPO申请,上市地点大概率先选A股,后续再择机登陆港股。

AGI浪潮爆发3年后,被资本推向潮头的一众AI初创公司,纷纷开始在商业压力和争夺竞争空间下瞄向了IPO。

国内大模型领域的AI六小龙,在智谱AI开启IPO进程后,6月底传出MiniMax也在筹备IPO的消息。据(ID:faceaibang),六小龙中有五家其实都在筹划上市事宜。

如今,争抢IPO第一股的风向,也开始刮向人形机器人。

01

虽然稚晖君名头响亮,但操盘这起收购案的真正主角,则是邓泰华。

邓泰华并非智元机器人初创成员。2023年,稚晖君等人联合创立智元机器人,直到2025年3月,邓泰华才公开被披露为智元机器人董事长、CEO。

但邓泰华与稚晖君渊源颇深:两人不仅是电子科技大学校友,稚晖君在华为工作期间,邓泰华还是稚晖君的直属领导。

这也并非智元机器人首次对外投资和收购公司。天眼查数据显示,智元机器人成立以来共有27次对外投资出手记录。仅邓泰华上任以来,智元便相继注资了卧龙电驱旗下子公司浙江希尔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和博众精工旗下子公司苏州灵猴机器人有限公司。

不过,直接控股一家上市公司,上纬新材还是智元投资史上的第一家,也将创下具身智能企业在科创板的首单收购案例。

上纬新材年报显示,公司专注于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营业务涵盖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以及循环经济材料等领域。2024年,上纬新材收入约15亿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8868万元,同比增长25%。

与之前围绕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投资不同,上纬新材暂时未开展任何跟具身智能领域相关的业务,这也被外界视为智元想要借壳上市的迹象之一。

但在否认借壳上市消息中,智元官方表态,未来12个月内不会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或者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做出重大调整,也不会在未来12个月内对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出售、合并、与他人合资或合作,或上市公司拟购买或置换资产等重组计划。

至于此次收购的原因,智元给出的解释是,认同上纬新材长期价值和A股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服务能力。

但同时,智元也给后续变动预留了空间。在官方公告中明确写道,如果根据上市公司实际情况,需要实施相关事项,智元届时将督促上市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相应的法律程序以及信息披露义务,切实保护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这也意味着,只要满足一定条件,智元仍然有重组上纬新材,从而借壳上市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购的21亿元左右现金,并非完全来自智元融资款。

根据财务顾问华泰联合证券披露的信息,收购资金来源于两部分——合法自有和自筹资金。其中,智元自筹资金拟通过向银行申请并购贷款取得,目前已取得银行的贷款意向函,尚未签订正式的并购贷款协议。

02

越来越难的融资环境和越来越急迫的商业变现压力,使得一众人形机器人公司使出浑身解数,来增加自己的生存概率。

据不完全统计,ChatGPT带火AI概念之后,2022年以来成立的13家明星机器人公司中,大多都被困在A轮融资中。

智元也是赶在4月份的新一轮融资中,才继宇树科技,成为唯二挺进B轮的人形机器人创企。

在云岫资本CEO高超看来,(具身智能)这一波的爆火是好事,会吸引更多资本和创业者进入,但也要理性看待,“人形机器人现在还没有PMF(产品市场匹配)”。

目前还在持续获得融资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更多处于投融资早期阶段。

在智元宣布收购上纬新材前后,星动纪元、云深处、小雨智造、它石智航相继公告融资消息,这些人形机器人公司要么还处在天使轮,要么还徘徊在A+轮融资中。

原因也不难理解。处于早期阶段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之所以还在源源不断获得融资,关键在于其早期属性带来的估值窗口期。在这个阶段,估值尚未被大幅推高,投资机构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入,单笔投资风险相对可控。

反观智元机器人,目前已经历了9轮融资。据IT桔子数据,智元机器人在5月24日完成最新一轮B+融资后,估值达到了150亿元,与宇树科技一起并列为当前最贵的具身智能创企。

高估值之下,想要继续获取融资已变得越来越难,不仅新的投资机构难寻,想要追求更高的融资额更是难上加难。

IPO便成了融资环境变难之下,宇树科技和智元等高估值企业的一条可选路径。但另一面是,IPO周期充满种种不确定性。如今,借助对上市公司的掌控,智元不仅可以继续保持独立IPO的可能性,还留有了借壳上市这一备选方案。

更为实际的是,有了上市平台在手,智元也多了一个新的自主掌控的融资渠道。

03

争抢IPO之风,更早已经在大模型领域刮开。

4月份智谱AI开启IPO进程后,6月份MiniMax被爆出正考虑在香港进行IPO。有头部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表示,“六小龙里已经有五家在筹备上市了。”

人人都想争当各自领域的IPO第一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验屡次告诉人们,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股,往往会因为没有参照,而能享受极高的估值溢价,也就能挤占其他创企的生存空间。

更直观的示例,便是AI 1.0时代的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AI第一股”争夺战。

从结果来看,四家企业中率先上市的商汤,不仅靠着债券市场的融资持续输血,更是将自己顺利延续到了大模型时代,并成为四家中唯一一家还能跟得上技术迭代步伐的玩家。

与之相反,多次冲击上市失败的旷视转向智能驾驶,原有业务几乎完全裁撤;云从、依图等公司业务不仅大规模收缩,还被迫进行了大裁员。

无论是“大模型第一股”,还是“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这都将不仅是一个现成的可以讲给投资人的新故事,而且能够在实际上为各自的企业增加生存的时间和空间。

但在资本层面之外,智元等人形机器人面前横亘着一系列比大模型更难的挑战。

同样以AGI为目标,人形机器人公司技术上达成泛化性和通用性遭遇的挑战更大,难题之一便在于高水平训练数据的缺乏,不少公司不得不依赖真人动作捕捉来收集数据,成本高且效率低。

更重要的是,相比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要花钱的地方更多,既要投入软件迭代研发,又要涉足智能硬件制造。

智元,便恰恰选择了人形机器人中最难的一条路,即押注以软硬一体化的方式开发机器人,同时投资机器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向。

“(智元)第一天就坚决认定通用机器人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稚晖君看来,“如果你只做灵巧手,或者只做一个模型,你可能成为一个模块化的供应商,如果要真正做出走进我们日常生活的机器人,必须要打通从感知决策到执行,从本体到大小脑的全栈闭环链路。”

与系统工程对应的,则是不可避免的更多系统化困难的出现。收购上纬新材,成了智元不走寻常路标签的又一新佐证。

标签: 机器人 智元 公司 人形 稚晖 上市公司 新材 上市 资本 子公司 科技 智能 泰华 借壳上市 材料 消息 宇树 数据 估值 信息 有限公司 领域 市场 A股 旗下 企业 股份 直观 业务 贷款 现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