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嫦娥六号月壤研究揭秘月球背面:多项首创成果发布,样品再次分发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ITBEAR 时间:2025-07-10 16:31:00

中国科学院近日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最新突破,并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中围绕这些月球样品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研究首次详细揭示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程,相关成果已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嫦娥六号任务成功从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击坑——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了月球背面样品。这些珍贵的样品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月球正面与背面物质组成差异、解开月球二分性之谜的关键线索。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取得了多项开创性的发现:

南极-艾特肯盆地作为月球的三大构造单元之一,其直径约为2500千米,形成时的能量巨大,相当于万亿倍原子弹爆炸的威力。然而,这种大型撞击对月球演化的具体影响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此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南极-艾特肯盆地大型撞击的效应。

嫦娥六号任务共采集并带回了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些样品被储存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部分样品已分发给国内外科学家进行研究。据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介绍,嫦娥六号铲取样品的初步处理和制样工作已基本完成,而钻孔样品的处理还在进行中,预计将在几个月内全部完成。同时,嫦娥五号样品的分发工作也在持续进行,已有大量科学成果不断涌现。

在嫦娥六号样品的处理制备过程中,科研团队发现了一颗极其宝贵的大块头玄武岩。这块玄武岩大小约2.5厘米,重量达10克,是迄今为止在嫦娥六号样品中发现的最大岩粒。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周琴表示,大块玄武岩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允许科学家们进行更多维度的科学分析,包括观察岩相、测定矿物成分以及进行高精度元素定量分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月球的地质历史和演化过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