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小米汽车连续创造奇迹,“YU7现象”折射中国经济新预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时代周报 时间:2025-07-10 18:31:09

本文时代周报 作者:高浩翔


围观小米YU7的消费者,小米汽车微博

7月10日,小米汽车宣布达成30万辆交付成就,累计用时15个月,创下新势力车企最快纪录。值得注意的是,达成这一纪录小米只用了SU7、YU7两款车,并且YU7才刚刚启动正式交付。

毫无疑问,小米汽车又创造了一场奇迹。而在此之前,小米首款SUV车型YU7上市开售,因为创纪录的订单量,最近已经引发了一次汽车行业轰动。

据小米汽车官方披露,小米YU7上市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1小时后,这个数字飙升至28.9万。正式上市18小时,YU7更是创下了锁单24万台的新纪录。看到这个结果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几乎相当于头部造车新势力去年一整年的销量,而小米只用一个小时就达成了同样的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YU7发布并未冲击SU7订单需求,雷军返场直播透露6月小米SU7锁单1.4万辆,内部三次调高订单预期。

创纪录的销量背后,YU7还在市场上激起了不少连锁反应。众多消费者涌入线下门店试驾,部分门店一天内试驾预约人数高达800人;二手平台上,更是涌现出高价转单现象,最高加价2万元。

在小米产能受限的背景下,蔚来、阿维塔和极氪在内的多家厂商均推出截胡YU7订单的优惠政策,其中,蔚来、阿维塔以“抵扣车价”的方式进行全额补偿,极氪则奖励相应金额的积分。而特斯拉也随之对旗下产品进行升级,疑似针对小米进行“反击”,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

考虑到当前汽车市场的普遍观望情绪,YU7的成绩出人预料。经济学观点通常认为,汽车作为高单价耐用消费品,其消费极易受经济周期影响。但YU7依靠创新实力,打破了“消费降级”论调,成为中国汽车发展史上一项短期内难以超越的里程碑。

“YU7现象”不光席卷了整个汽车行业,更是引发公众层面的热议,折射出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新预期。经济学观点普遍认为,在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一场“新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YU7现象”或许正是这场改革的微观预演:它向市场证明,只要产品够创新,不靠内卷式竞争打价格战,依旧能够有效激发巨大的内需潜力。而这种消费者与企业间的双向奔赴,有望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正循环。

从这个角度进行审视,YU7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切口,折射中国经济正在孕育一种超越传统周期、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全新预期。

不内卷、不打价格战,也能出爆款

价格被普遍认为是推动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但坦白来说,YU7的价格并未展现出小米一贯的定价策略。

YU7共三个版本,标准版售价25.35万元,Pro版售价27.99万元,Max版售价32.99万元。在国内汽车行业,20万以上被视为“高端”临界点,25万元以上的定价更是稳居中高端。从这个角度来看,低价并非YU7突围的关键。

真正让YU7突围的,是小米在智能科技、用户体验、工业设计等领域深厚积累的爆发。这一点,在发布会上得到清晰呈现。

介绍YU7之时,雷军除了和同行比拼激光雷达算力、高压平台等硬核参数,还花了不少时间详解主驾零重力座椅、天际屏、车库一键找车、晕车舒缓模式等独特的智能、舒适体验。从产品性能、智能科技、外观设计、到各种无处不在的细节体验,小米YU7在无短板的配置下,给足了用户情绪价值。

在长久以来都以功能性为导向的汽车市场,这样一款情感导向的新产品,无疑是对行业同质化竞争的一种有力突破。而这种突破,成功帮助YU7在市场上激起了未曾预料到的回响。

比如,YU7在女性用户群体内的突破。据雷军此前透露数据,YU7锁单用户平均年龄33岁。其中,女性用户比例30%,比小米SU7同期再高4.5%。这是一个颇为惊人的数字,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并非汽车消费的主力,但YU7却成功通过产品设计和服务上的创新,成功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创造出新的增量市场。

在经济学家看来,优质供给能够创造新需求、激发新需求,企业的创新如果能和消费者的喜好紧密契合,就能快速激活大家的购买热情。汽车消费在中国老百姓的总消费中占了十分之一,是拉动消费的牛鼻子。当前的汽车工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就好比当年我们每个人都从功能机换成了智能手机一样。YU7堪称汽车智能化转型中的优质供给新样本。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就曾提出“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理论。在滕泰看来,乔布斯创造苹果手机之前,世界对它的需求是零,可见需求是可以创造的,只有以新供给不断创造新需求,才能带来持续的增长。特别是在大量产业产能过剩状态下,大量企业只能在有限市场过度竞争,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迫在眉睫。

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正陷入同样的困境,过剩的产能难以被消耗,企业只得不断以降价换市场,进行内卷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时刻,YU7的爆发性成功,无疑是在为行业指明破局方向:车企应摒弃同质化内卷与价格战思维,将资源投向创新赛道——这不仅是价值回归,更是可持续增长的正道。

创新需求激活供应链

数据显示,YU7 18小时锁单突破24万台。以其起售价25.35万元计算,不到一天时间内,YU7就创造了超过600亿元产值。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汽车工业是典型的“关联产业”,一辆汽车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生产过程涉及设计、研发、采购、制造、物流、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构成了一条极长且复杂的价值链。

正是因此,不少经济学家普遍将汽车消费视作宏观经济冷暖的前兆。如长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蒋飞就曾在研报中分析称,居民收入的增长会直接而快速地反应在购车行为上,并通过汽车庞大的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发展,拉动宏观经济增长。“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汽车消费是居民消费的晴雨表。”

问题在于,过往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无序竞争导致车企不断向上游压缩成本,拖长账期,甚至在供应链上寻求无息负债,以至让汽车行业存在显性的供应链风险。

为更好化解这一难题,保障供应链资金高效周转,6月11日,小米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与多家车企一同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实际上,此前就有行业人士爆料,小米汽车供应商支付账期甚至最短在45天以内,是目前行业内支付周期最短的车企之一。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相当于向庞大的汽车供应链体系注入了一股强劲、及时且可预期的现金流。这笔巨资不仅能够帮助中小企业稳定经营、带动就业与消费,还能够激发投资信心,扩大产能、提升工艺。以小米为代表的国产车企在供应商付款方面纷纷做出良好师范,成为中国制造业挣脱“内卷式竞争”漩涡、迈向良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滕泰曾撰文指出,内卷竞争本质是一种囚徒困境。企业害怕竞争对手降价抢走客户,只得先下手为强。可为了在价格战中活下来,企业只能拼命压缩成本:工人工资能少就少,生产效率要提高到极限,对供应商更是拼命压价、付款能拖就拖。结果大家像掉进了流沙坑,越挣扎陷得越深,整个行业陷入“多输”的恶性循环。

“放眼全球,真正的高额利润的现代企业,都把人力资本投入和人的创造力当成主要的利润来源,而不是一直上演‘成本压榨’的老剧本。传统的精益管理的老功夫不能丢,但未来制胜的关键,在于点燃‘创新函数’,用科学方法把灵感的火花变成爆款的产品。”滕泰表示。

如此来看,YU7爆发式成功的意义要远超销售数据本身。这款产品不仅为车圈打破内卷式竞争指明了方向,还以其巨大成功及配套的供应链友好政策,进一步激活整个供应链生态,创造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经济价值。

“YU7现象”折射中国经济新预期

奇迹不会凭空产生。在YU7的爆发式成功背后,依靠的绝不仅仅只是小米一家企业的突破式创新,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十余年“换道超车”战略厚积薄发的标志性结晶,是上游供应链持续升级、下游政策与市场激活需求共同合力助推的关键一跃。

雷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汽车之所以能后发先至,既离不开国家对汽车产业的长期支持和推动,也不离开智能电动汽车带来“换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在雷军看来,智能电动汽车背后的核心技术不再是传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而是芯片、操作系统、AI、互联网、信息科技、消费电子。这些恰恰是中国最有优势的领域。但要想实现真正的超越,就要在机械素质、高端化等维度上不断推进。

“目前中国车企在中低端产品上已经很强了,真正的难点是如何向高端迈进,如何能够和世界级的车企同场竞技。”雷军表示。

YU7便是小米贯彻高端化战略的一次勇敢尝试。在此之前,国内25万元往上的汽车市场份额长期被外资品牌所占据,国产品牌只能在低价市场上不断内卷。但YU7用自己的成功,向市场证明,技术突破能够开辟产品的溢价空间,而国内的消费者也乐于为先进价值买单,以此激励更多企业转向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规避低效内卷。

这无疑是对中国“新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力响应。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章俊近日撰文指出,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2025年以来中国经济基本面韧性十足。不过从供需格局来看,结构性产能过剩、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与2024年相仿。工业增长中枢依然显著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供需缺口未显著收窄。章俊因此认为,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成为重中之重,中国正在等待一场“新供给侧改革”。

YU7的爆发式成功,或许正是这场“新供给侧改革”在微观层面的成功预演。其展现出来的巨大潜力,让市场清晰触摸到中国经济正在孕育的全新脉搏:它超越传统周期,挣脱同质化内卷的桎梏,由先进技术与产品驱动,以强劲内需为基石,并由消费者信心与信任坚定背书,展现出乐观的前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