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天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无人载具要迎来一波上市潮了。
从海陆空三个维度,无人艇和无人车、无人机都可被归类为无人载具,他们作为具身智能的一种载体,当前主要被用于B端大客户的公司业务,而非普通消费者,在矿山、货运、海洋勘探巡检这些垂直场景的解决方案,无人化设备有机会率先跑通。
其中,就陆上无人车而言,上市进程已经启动。最近,全球最大无人矿业卡车车队的运营方易控智驾递交了招股书,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此三年为报告期),公司总收入分别为5990万元、2.71亿、9.86亿元。
不过,易控智驾尚未实现盈利,报告期内分别产生亏损2.16亿元、3.34亿元、3.9亿元,3年累计亏损9.4亿元,并预期后续还将继续产生净亏损。截至2024年年末,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4602.7万元,显现出其现阶段的脆弱性。
但从另一方面则能看到企业成长性,截至2024年底,易控智驾已在41个千万吨级矿区部署方案,占比超过1/3,覆盖全国12座最大矿场中的7座。在全国8个拥有百辆以上无人矿卡的矿区中,7个采用了易控方案。
易控智驾的主要商业模式是To大客户,主力金主包括矿业集团及其总承包商,目前公司拥有11家终端客户集团,包括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特变电工、紫金矿业、首钢集团及宝武集团等。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9.9%、94.4% 及83.7%,单一大客户占比过半。
易控智驾财务数据
图源:易控智驾招股书
无人驾驶矿卡减少了对人类操作员的依赖,能进入更加危险的环境中装载作业,已成为变革性的新工具。
考虑到未来战争无人化的趋势,无人矿卡亦可摇身一变成为无人坦克,执行自杀式任务或扫雷任务,也是在为军事用途,储备算法和跑通模型,从长期看,前景又较为诱人。
就在递表前一天,易控公司还完成了D轮融资,估值约为48亿元,吸引了宁德时代旗下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的投资。
01 抢夺无人矿山卡车第一股
而同时,另一家无人矿卡运营商也在赛跑上市,于五月递交招股书,试图争夺无人矿卡第一股,这家公司名为希迪智驾,创立于长沙,2022年至2024年近3年的营收分别录得0.31亿,1.33亿,4.10亿,规模小于易控智驾,但亏损金额并不亚于易控,希迪三年亏损分别为2.63亿,2.55亿,5.81亿。
希迪有一名非常知名的创始人李泽湘,李泽湘活跃在自动化无人化硬件领域,横跨学界产业界,也以大疆汪滔早期创业导师的身份而闻名,业内接触过李泽湘的一位具身智能公司高层告诉周天财经,他所在的公司在融资环节曾接触过李泽湘,李要求占股5%,还不出钱,相当于出个品牌背书,双方并未达成意向。
根据周天财经了解,包括易控智驾在内,目前市面上筹备上市的多个无人化项目,即便是行业头部选手,估值都卡在50亿人民币左右这个区间段,彷佛陷入一种「中等收入陷阱」,突破较为困难。
宇树科技目前估值破百亿,则是一个例外,其年营收破10亿,核心部件自研、成本上足够便宜、本体操控能力优秀、任务完成度较高,再加上成功的市场造势顺利破圈,更有机会面向普通消费者,开创又一大消费电子品类,因而能收获一定的估值溢价。最近,稚晖君的智元机器人反向收购了上纬新材,在和宇树进行「上市竞速跑」,呈现出无人矿卡相似的赛跑情形。
而更多无人化项目当前所面临的50亿估值尴尬,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无人化载具目前主要商业模式,是以项目制向B端场景供货,而愿意尝鲜的采购方较少,且话语权较强,压制了供应商的利润空间,用于拿单子的人情世故费用过高,技术投入相对不足,这些都使得无人化项目急需在亏损中快速上市,获得IPO输血。
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些强势风头的到来,比如在使用场景端,在认知层面和政策配套层面,对无人项目的认可度的势头还没有完全起来,容错率低,一次事故就可能「一把带走公司」。
因此,最重要的是,产业破局点还是依赖于核心技术打磨成熟。行业有句老话,「硬件公司往往不是饿死的,而是被自己撑死的」,面对订单放量的时候,技术上的小问题,很容易搞垮公司,就需要漫长的时间来稳固底子。
无人机表演编队龙头公司大漠大的创始人刘汉斌在访谈中就表示,这家想做空间展示基础设施的公司,最早的起点是拿下珠海长隆的每日固定表演项目,帮助了其无人机表演项目积累了软硬件早期技术,完成练兵,以此为出发点,再拿到更多的主题公园项目。
不同于互联网公司纯软件在虚拟环境就可以排除障碍,硬件控制需要靠大量现场实验机会来验证,越多的场景,连续的验证环境,就能尽早踩完足够多的坑,验证了足够久的「时间壁垒」会完全站在领跑方这一边,这也是为何无人化装备,普遍都有一个漫长的验证期,都要给一个大场景方提供近乎义务劳动的低收费服务。
02 无人艇赛道2025年陡然加速
目前来看,无人车、无人机项目的热度起势早于无人艇,后者的留白更多。
据IT桔子数据库,无人机产业融资顶峰是2022年,融资事件42起,融资金额共85.88 亿元。到了2023年无人机行业融资金额为62.64亿元,同比下降27.1%,热度下滑。显现出海陆空无人项目的热度节奏存在差异,由于海况比空中状况更为复杂,水上避障难于空中,海上无人装备发展节奏慢于空中项目。
最近,这一波热度的轮动终于来到了无人艇产业。
就在最近几天,据硬氪消息,北京海舶无人船公司近日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浙江老渔翁集团旗下上海繁盛投资领投。公司已形成无人船硬件产品、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专业化数据服务的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其应用场景广泛,涵盖了生态环保、水文水利、环卫保洁、海上风电和海上油气、海洋观测、巡逻执法以及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
更早前的五月份,水下机器人公司世航智能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5000万元融资,世航的水下机器人首次实现了水下机器人稳定高速、全自由度作业。
目前在欧美,从产业应用看,走在更前面。在欧洲,无人艇在民用海洋工程领域的产业应用已经铺开,规模已经达到了300亿-500亿人民币,并向千亿规模进发,比如荷兰的全球海洋勘测龙头Fugro,已实现30%的无人艇替代率。
相比中国公司,欧美相同赛道初创公司的融资金额和估值体量也更大,但节奏上相似,欧美公司都在2025年出现了超乎以往的大型融资,金额陡增。告别过去的小打小闹,进入新阶段。
2025年年初,XOCEAN以23亿欧元估值,完成了一笔高达1.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7亿元)巨额融资,其已拥有30+艘无人测绘艇,单艘每年赚取百万欧元级服务费,轻松超过艇身价值。
同样在2025年年初,美国无人船艇研发制造公司Saronic完成6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40亿美元,自成立以来,更是获得合计8.5亿美元融资,这家只有三个概念船型,尚未量产的企业,就已获得如此大额融资,令人称奇。
据周天财经了解,中国国内唯一的一家无人艇老牌隐形巨头,也有积极布局,2024年拿到合肥数亿元投资后,也在建设其制造基地和筹划更多资本层面的可能性。合肥又一次拿到一个全新空白领域的超级入场券,投资判断力惊人。
势头已经起来,海陆空无人装备都逐渐走到了IPO的节奏当中了,能否闯关成功,突破50亿陷阱,不取决于一次上市,而取决于智能化程度,功能是否足够完备,设备可靠性是否足够高,AI能力大大加快了这一技术进程,从而使得资本急剧形成共识,加速涌入,但从购买方层面的共识,还需要较长的路要走。
*仅介绍公司,不构成推荐股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