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一年狂揽700个亿,看蓝思科技如何把一块玻璃做到极致

IP属地 中国·北京 侃见财经 时间:2025-11-15 12:17:51

在中国制造业的故事里,很少有哪种材料像玻璃这样普通,却又能被重新发明这么多次。而蓝思科技,就是把“再普通不过的一块玻璃”反复做到极致的那个企业。

一年狂揽近700亿元营收,你每天接触的手机、手表、平板电脑、AI眼镜、汽车,很可能都有来自蓝思科技提供的核心部件。从一片玻璃,到布局新能源、AI和机器人,蓝思科技正在从单一环节走向全链创新。它的成长,也让人重新认识制造的边界。

11月14日,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财经传媒论坛的多位财经大咖走进了蓝思科技,近距离观察这家湖南企业如何在一次次技术突围中,延展出了新的产业想象。

从玻璃制造到玻璃“智造

在蓝思科技的蓝宝石长晶车间,数十名工人操控着500多台设备,不断变化的生产指令数据瞬间输送到智能设备,智能设备同时向云端反馈运行状态数据。工作人员从手机App用户端,即可实时查看长晶炉的各种运行参数、长晶重量等数据。



“所有的操作流程都在触摸屏上进行,像使用智能手机一样简单。”蓝思科技工作人员介绍称,通过人工智能找到最优工艺曲线和最优工艺管控,可以科学控制长晶炉生产的曲线,固化产品生产周期。“过去,工人依靠经验听声辨故障,如今,智能系统能实时监测异常并预警。”



蓝思科技的产线也在持续焕新。行业首条自动印刷线、烘烤线、褪镀线等相继投产,设备自诊断、无人值守成为日常。步入视窗防护玻璃生产车间,全自动生产线高效运行。开料、研磨、丝印、清洗、抛光、镀膜等上百道工序有序衔接,一块块轻薄坚韧的高端玻璃在光影交错间完成涅槃。

多年来,蓝思科技则以玻璃为起点,在材料强度、透光率、抗指纹镀膜、结构设计等环节不断迭代,把一块原本不起眼的玻璃,做成了高精度电子器件的灵魂部件。

而蓝思科技真正变强的地方,不是产量,而是它把玻璃这件看似简单的物件,做到了极致。

2006年,蓝思科技落户浏阳,建起首个生产基地。那时,全球智能手机产业刚刚起步,中国企业仍多处在代工链条的中下游。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时,采用的正是蓝思提供的触控玻璃面板。此后,从苹果、三星到华为,蓝思科技几乎伴随了智能终端产业的每一次技术升级。

2015年,3D曲面玻璃逐渐取代金属机壳成为手机后盖的主材质,蓝思科技随即投入3D热弯与热熔成型技术研发,并耗资16.24亿元建设3D曲面玻璃生产项目。这项技术让玻璃兼具高强度与高透光率,实现了手感与美感的统一,也让蓝思在高端手机产业链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押中技术赛道,蓝思科技也站在了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位置。财报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24年,公司营收从60亿元跃升至699亿元,其制造能力成为全球电子玻璃领域的标杆。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跃升

蓝思科技的成长逻辑,并非依附某个客户或品牌,而是源自持续将工艺做到极致,并向新领域迁移的能力。

当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后,蓝思科技开始主动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蓝思科技的思路是“在熟悉的领域做陌生的事”。手机与汽车在本质上都是显示终端,只是形态和应用场景不同。蓝思将多年积累的高精度玻璃加工、镀膜与自动化制造技术,转化为智能座舱的核心能力。

2015年起,公司利用在玻璃加工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原本服务于手机的玻璃加工能力延伸到中控屏、仪表盘、B柱、车载触控面板、大尺寸夹胶玻璃等领域。

传统汽车玻璃主要关注安全与透光,而智能汽车需要更高的交互性能和视觉体验。蓝思科技在车载玻璃上引入了调光、隔热、降噪、抗紫外等复合功能,使汽车玻璃不仅是窗,更成为智能交互的一部分。蓝思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蓝思科技的产品体系迅速扩张,已进入特斯拉、宝马、奥迪、蔚来、理想、比亚迪、小米等品牌供应链。

当极致制造遇上AI与机器人

如果说智能汽车让蓝思的玻璃从平面走向立体,那么AI与机器人,则让它进入了更具未来感的世界。

2016年开始,蓝思科技便投入研发了机器人,并自主研发出六轴机器人、AOI视觉检测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

为何要从玻璃跨越到机器人?答案是,为了制造更难的玻璃,也为了进入更大的市场。

机器人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技术突破的关键平台。基于此,蓝思科技创新推出曲面玻璃显示技术、纳米微晶玻璃技术等外观解决方案。近年来,蓝思加速进入人形机器人供应链,还与智元机器人、灵宝CASBOT等企业联合开发核心部件,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同时,为越疆机器人提供10000台四足机器狗整机组装订单,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具身智能整机制造领域规模化量产的综合实力。

蓝思科技最新透露,目前公司已成功进入北美和中国头部机器人企业的供应链,预计全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达3000台,四足机器狗出货量超1万台,机器人业务带来的营收初步估计为数亿元。

此外,公司还进入了智能穿戴与AI硬件领域。根据公开信息,公司与北美头部客户具有长期合作关系,不仅为其最新热销的AI眼镜提供了精密结构件、光学部件、声学模组等核心部件,后续将开展软板SMT、无线充电模组、充电盒组装及整机组装。

国内方面,2025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蓝思科技与Rokid联合推出的Rokid Glasses智能眼镜惊艳亮相。这款眼镜整机重量仅49克,实现了从光学镜片、结构件到整机装配的全流程国产化,成为中国制造在AI硬件上的又一次突破。

即便是在更日常的生活场景中,人们也能看到蓝思科技的身影。2024年,支付宝推出“碰一下”支付终端,并凭借便捷与安全迅速普及,覆盖上百个城市。而“碰一下”玻璃组件的核心供应商,正是蓝思科技。

一块玻璃做到极致

从手机到汽车,从机器人到AI眼镜,蓝思科技围绕“玻璃”这一本源材料展开创新。不同的是,玻璃不再只是一个物理介质,而成为科技产品体验的入口。



“要做技术的带头人,做行业的领跑者。”蓝思科技创始人周群飞这样形容公司的研发理念。目前,蓝思科技在材料端持续积累,在制造端推动自研自动化产线,使复杂工艺实现大规模稳定量产。从原片切割、CNC精雕、强化、镀膜到模组贴合,每一道工序都有着数字化控制的身影,支撑着全行业最苛刻的良品率要求。

今年前三季度,蓝思科技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36.63亿元,同比增长16.08%;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营收达207.02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9.25%,展现出在AI技术推动创新周期下的强劲发展势头。

数据背后,是蓝思科技不断突破本源材料边界的能力:玻璃、金属、陶瓷、塑胶、皮革、硅胶、玻纤、碳纤、化纤等十余种材料的深度技术积累,并依托强大的平台化能力,逐步实现从原材料生产、功能模块贴合到整机组装的垂直整合能力,并与全球头部消费电子及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品牌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

从一块玻璃出发,蓝思科技已将制造边界延伸至更广阔的智能世界。当制造的极限被不断推动向前,一块玻璃也能成为新的技术语言,并延续出一个更大的未来。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