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周的外卖大战,比高温的天还要热。
随着外卖市场“三国杀”的加剧,新老玩家进入“短兵相接”的相持阶段。在庞大的市场补贴面前,用户可谓“羊毛薅到手软”——在刚刚过去的七月第一个周末,奶茶等夏季高频食品,在一些平台上甚至达到了“零元购”的地步。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感慨“外卖大战,没领到就是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要抢”。
奶茶店“爆单”景象社交媒体截图
外卖市场的火热,是中国消费潜力巨大的现实印证。
但同样不应该忽视的是,中国消费市场不仅需要数量,更需要质量。
从市场情况来看,大量的补贴在短期内达成了一个“四赢”的局面:消费者拿到实惠、商家增加生意,骑手获得更多收入,平台冲击更高规模,看似每一方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羊毛盛宴”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
毫不客气地讲,这种四赢的局面只是暂时的——好生意不是“烧”出来的,也不是“卷”出来的。
中国外卖市场,或许是应该冷静一下了。
好生意不是“烧”出来的,警惕被补贴催熟的虚假繁荣
外卖市场的疯狂补贴,让不少人想到了多年前的“共享单车泡沫”。
在资本的狂热追捧下,共享单车平台开启烧钱模式,通过高额补贴吸引用户。结果纸面上的繁荣,掩盖了市场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问题,最终落下一地鸡毛——整个共享单车市场从繁荣到没落,前后总共不到2年时间。被低价吸引来的用户,成为泡沫破碎之后最大的受害者——恐怕至今还有消费者,没有拿回自己的押金。
当然,我们不能用当年的共享单车来类比今天的外卖市场——外卖是高频刚需,行业日益规范,今天已经是成熟产业。
不过,很多经验和教训是相通的。比如,一门健康的、可持续的“好生意”,它一定不是“烧(钱)”出来的。
高额的补贴确实可以在短期内刺激需求,但是从市场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大量的补贴,往往伴随着价格信号扭曲和市场机制失灵等潜在风险。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需求函数失真”和“价格黏性陷阱”。
平台对消费者的补贴,是通过人为干预,而不是市场定价来影响价格。在“补贴”的推动下,价格很容易偏离供需均衡点,导致供需不匹配。一方面,大量非刚性需求受补贴吸引涌入,一旦需求退潮便会迅速流失,几乎没有忠诚度可言;一方面,补贴加速市场幻觉,导致资源错配,影响高价值创新领域的投入,违背帕累托最优原则。
举一个例子:在这一轮外卖补贴中,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奶茶——它甚至到了“零元购”的地步。
这背后的现实原因不难理解:今年夏天的酷热催生了更多的解暑需求,吸引了很多“新人”;奶茶客单价低,用户经济负担更小,没有什么消费“罪恶感”。此外,相比于众口难调、价格不菲的午餐和晚饭,奶茶更具备“集体属性”,更方便家庭聚会、学校、办公室等场景,“请客”和“回请”也意味着更高的复购率。
平台的思考,同样是非常现实的:十几块的奶茶比几十块的午餐更便宜,“满30减15”的午饭,永远没有“满15减15”的奶茶性感。而且,同样的支出平台可以分散给更多的订单,从而推高企业的日均订单数量——不用等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整个酷热的夏天,就是平台最好的营销官。
外卖大战带动“奶茶热”社交媒体截图
但是,爆单的奶茶市场,真的是中国奶茶行业的实际吗?恐怕不然。
根据红餐大数据,从2023年11月到2024年11月,已经有高达19.7万家奶茶店闭店倒下;开奶茶店的投入回笼时间也在变长——据晚点报道,多位霸王茶姬的加盟商表示,目前的回本周期大概要拉长到2-3年。
现在外卖市场巨额补贴之下的“奶茶繁荣”恐怕并非常态——至少在最近两年,它不会发生。
烧钱补贴还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价格黏性陷阱(Sticky Price Trap)。
暑假的外卖补贴,会固化用户对“低价”的心理预期,甚至“心理锚点”。如果平台和企业提价甚至减少补贴,就会带来需求的骤然下滑,掉入“不补贴即流失”的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