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会建议到机器人进大棚,我兑现了对乡亲们的承诺。”7月4日,在渭南市大荔县绿丰源种植农场的冬枣大棚里,全国人大代表、大荔县东城街道畅家村党总支书记马红丽激动地说。
在马红丽身后,一台白色机身、搭载精密视觉系统的机器人正在缓缓移动。灵巧的机械臂探入枝叶深处,锁定一颗成熟的冬枣,柔性夹爪稳稳收拢,不到8秒,一颗红润饱满的冬枣被精准摘下,稳稳落入机械臂下方的收集筐中。围观的村民们踮着脚张望,不时发出惊叹。
工作人员操作冬枣采摘机器人(大荔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是大荔县首次迎来AI冬枣采摘机器人。而在数月前,它还只是马红丽脑中的一个设想。
冬枣产业是大荔县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但每到采摘季,果农们总犯愁。
“天不亮就得进棚,抢在日头上来前多摘点。到了中午,棚里温度能达40多摄氏度,根本待不住人。”两宜镇果农申红钢说,“雇人摘枣的成本越来越高,熟果还得抢时间收,迟了就落果。”
这样的话,马红丽在田间地头听了千百遍。“周边家家户户都是种冬枣的,要是有更高效的采摘办法,村民就不用如此辛苦。”马红丽说。
转机出现在2024年11月,一次深圳之行让马红丽看到了希望。她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围坐一起,聊起冬枣产业的发展难题。
“用机器人摘果,能不能行?”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刻得到响应。
冬枣采摘机器人正在工作(大荔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会议室到冬枣园,一场紧锣密鼓的科技助农“接力赛”就此展开。
今年全国两会上,马红丽提交了关于推动农业“火花技术”赋能水果等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希望通过AI采摘机器人等为农业赋能。
全国两会刚落幕,马红丽就接到深圳蓝侠机器人有限公司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发团队要来大荔勘测果园的消息。
企业出资金,科研团队出技术,当地出冬枣试验田——三方一拍即合。紧接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教授王勃然团队带着设备驻扎进冬枣大棚,白天收集数据,晚上修改程序。
“最难的是教AI辨别成熟的冬枣,还要避开枝叶实现无损采摘。”王勃然指着屏幕上的光谱图解释。
研发团队针对冬枣采摘的特殊性展开集中攻关:多自由度协作机械臂穿过枝叶遮挡、AI视觉识别系统辨别冬枣成熟度、仿生柔性夹爪降低果实损耗……短短3个月,初代“蓝侠”采摘机器人样机诞生。
7月4日,冬枣采摘机器人首次在大荔县进行试验。机器人以接近85%的熟果抓取成功率、小于8%的果实损伤率,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其视觉系统在复杂光线与枝叶遮挡中精准识别冬枣成熟等级,自适应底盘稳行于棚内复杂地形。王勃然在现场紧盯各项数据,为下一代机器人更新做好准备。“在真实场景中验证实用性,是我们研发过程中的关键一步。”王勃然说。
机器人进大棚,不只是节省人力那么简单。
7月8日,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爱英向记者介绍,大荔冬枣年产量超70万吨,2024年产值突破100亿元。采摘机器人的落地,不仅能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标志着大荔县冬枣产业在破解发展瓶颈上实现了科技破题。
“采摘成本降了,枣农能多赚钱,要是都用上机器人,大伙儿还能腾出人手搞深加工、做电商,拓展产业链条。”周爱英说。
机械臂精准抓取冬枣(大荔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技术迭代的速度还在加快。王勃然介绍,第二代采摘机器人样机已进入研发阶段,重点解决高温条件下识别和抓取效率下降等问题,预计3个月内面世;第三代“多臂多眼”高效协同机型也列入研发日程,为将来的规模化推广铺路。
夕阳西下,为万亩枣园镀上金边。马红丽俯身拾起机器人刚采摘的冬枣,果面光洁无痕。“你看,连道划伤都没有。”她笑着说,“今天摘的是冬枣,明天可能是苹果、葡萄、猕猴桃……这条路走对了,乡村振兴就更有底气了。”
从一纸两会建议到机器人采摘试验的成功,这不仅是一份承诺的兑现,更是科技扎根田野、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以代表建议为桥梁,政策引导、科研力量、市场资源与乡土智慧实现了高效聚合。如今,科研成果正加速转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更多丰收的故事。(大荔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