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险就是精心设计的骗局!”7月初,经济学家郎咸平在社交媒体上的炮轰如同投下核弹,直指这个年吸金2198亿港元的市场。更惊人的是,他揭穿了一个隐秘现象:清华北大毕业生正批量涌入香港卖保险,有人年薪突破200万港元。
01 高才计划:精英通道还是保险业“输血泵”?
2023年香港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像磁石般吸附内地精英。截至2025年初,超9万人获批,内地申请者占比近90%。这些人才抵港后月入中位数达5万港元(10%超20万港元),金融业成为首要落脚点。
人脉即生产资料的行业规则在此赤裸展现:
A类富豪(年收250万港元+):凭借高管圈层,有人两个月创收450万港元保费B类中产(百强名校+3年经验):续签压力下被迫“全职化”,兼职者多黯然离场C类毕业生(应届菁英):某港中文硕士首年零保单,靠小红书拓客逆袭MDRT一位化名“林薇”的北大毕业生坦言:“保险销售是留在香港的‘签证密码’,时间自由让我能兼顾深圳的创业项目。”
02 200万年薪幻象:佣金真相与监管重拳
郎咸平称“首年保费即佣金”引发哗然,但精算师揭开更复杂的现实:
香港保监局执行董事吕愈国已明确表态:正推动改革前置式佣金模式,拟参考新加坡设首年佣金上限。行业数据显示,高才群体中仅10%月入超20万港元(折合年薪240万港元),且集中于自带资源的A类人群。
03 郎咸平“七大坑”的撕裂真相
▍争议焦点①:7%收益是否要活到100岁?
郎方指控:30岁投保需活到100岁才享7%回报,自称购15万/年保单,缴3年后退保分文未得业内反击:保证收益仅0.5%,非保证收益需看“分红实现率”(行业均值超90%)保诚某产品曾达116%,亦有公司低至50%,需甄别产品精算师徐昱琛:“40-50年持有期是达到演示复利的基本前提”▍争议焦点②:维权是否等于倾家荡产?
投诉数据:2024年香港保险投诉局受理356宗案件,仅9宗获赔(成功率2.5%)法律成本:资深大律师费5000港元/小时,千万理赔案律师费或达200万通道存在:150万港元以下纠纷可通过免费投诉局处理▍其他争议的辩证解读
04 谁在抢购?火爆市场的冷思考
2024年内地客豪掷628亿港元购买港险,占全港新单28.6%。6月底的“末班车效应”更引发疯狂:
“同事上午开会,中午啃两口面包就赶去签单”——港险代理人欣欣的朋友圈实录但香港保监局下调演示利率至6.5%的举动,暴露出行业过度营销风险。精算视觉牟剑群警示:“不要轻信短期高收益承诺,必须核查官网历史分红实现率”。
05 适配者生存:香港保险避险指南
符合这三类特征再考虑:
跨境需求明确者:子女计划留学/海外就医/外贸经商资产多元配置者:已有境外资金需分散风险长期持有能力者:能接受20年以上投资周期北京排排网杨帆的5大铁律69:
资金合规:严守5万美元年购汇限额,毁灭地下钱庄渠道签约落地:必须持港澳通行证赴港面签告知智慧:基于已知健康状况披露(非无限告知)条款深读:重点破解现金价值规则与分红实现率本质回归:保险核心是保障,勿与理财目标混淆当清北精英在维港畔签下一单单保费时,他们贩卖的不仅是保单,更是一个关于阶层跃迁的隐喻。郎咸平看到了“骗局”,精算师看到了“流动性置换收益”的金融本质,而投保人真正需要看清的,是自己的人生坐标是否与这份跨越半世纪的契约同频。
正如某投行高管转型的保险团队长所言:“在这里,人脉是入场券,认知是分水岭,而时间才是终极裁判者。”
财富的密码从来不在保单里,而在你匹配风险与周期的能力中。声明:以上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请仔细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