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079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4万亿美元告诉我们,坚持“卖铲子”,卖“好铲子”,做技术的长期主义者,巨额财富是顺其自然的褒奖。
北京商报评论员丨张绪旺
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赚得盆满钵满的不只英伟达和投资者,这似乎已经是整个AI群体的振奋。表面上是股价、市值,背后充盈了AI所带来的利润和信心。
放到更大的行业背景,从AlphaGo围棋热到AI“小龙小虎”,再到GPT“百模大战”、人形机器人屡屡出圈……AI细分市场尽管热闹不断,从业者和观察者依然需要不停地找证据,依然免不了对高高低低成长曲线的担忧。
AI淘金潮中,英伟达一直被描述为“卖铲子的”。当这个角色风光无限,市场用真金白银买单,坚信人工智能就是未来。在充满希望及不确定性的领域,资本也好,用户也罢,对明星企业、超级产品的推崇,能给怀有疑虑的群体吃下“定心丸”。
更重要的是,4万亿美元告诉我们,坚持“卖铲子”,卖“好铲子”,做技术的长期主义者,巨额财富是顺其自然的褒奖。英伟达用30余年证实了这一点,围绕GPU这一项业务,其可以从芯片边缘跟随者,变身AI算力定义者。
屹立潮头不倒,是很多企业的梦想,却难于登天。技术迭代速度太快的科技行业尤甚,诺基亚不行,英特尔不行,雅虎不行,苹果也不行。能够熬过低谷穿越周期,就很幸福。
穿越周期的成功者,往往是持续深耕底层技术的长期主义者。它们需要在笃定的方向上,十年如一日地投入研发、打磨产品、构建生态,哪怕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甚至面临质疑。
某些时候,它们也会基于战略或战术考量,去追逐风口见招拆招。但姿态是审慎的,它们对风口的斟酌不会因小失大,不会放弃基本盘。
英伟达早期常被认为是游戏企业,为游戏设备提供加速,并不在科技版图群雄逐鹿的中心地带。及至加密货币繁荣和AI时代的到来,英伟达的身份先后变成“挖矿专家”和“AI巨头”。但如前所述,它干的事情从没变过:GPU和算力。
甚至当人们初始罗列AI门面时,谷歌、微软、OpenAI、苹果……都比英伟达豪横。一晃两三年,AI丰厚的利润让英伟达赚了,全球市值的王座也被它拿下。
在科技创新的宏大叙事里,真正的金矿经常属于肯于、善于在底层掘井的人。他们选择了一条看似后端、实则稳健的道路——不动容于喧嚣,不畏惧于周期。
有人说AI的红利方才展现,有人说AI的格局被巨头垄断。如果把周期拉长到未来十年,下一个万亿美元可能还没进入主流视野,现在的万亿美元可能随着雨打风吹去。要知道,十年前英伟达市值在百亿美元徘徊,如今被超越的一些巨头当时已经数千亿美元。
做难而正确的事,做技术的长期主义者,市场会回馈华丽的报表。
编辑丨林琴
图 片丨壹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