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用追问塑造未来的创新之城。
在过去,成都的创新,是李冰筑堰的滔滔水问,是诸葛井盐的烈烈火问,也是交子流通的煌煌商问——追问的基因,早已在天府之国的血脉中深植千年;
在今天,成都的创新,是一粒让国人端牢饭碗的水稻种子,是一张守护心灵的磁共振影像,也是新一代成都造“人造太阳”双亿度的艰难突破——探索的脚步,在创新成都的奋进里从未停歇。
10月25日,“科学大讲堂·未来的种子”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在成都科幻馆启幕。7位科学前沿探索者再聚成都,以奋斗作答时代,以思考叩问未来,共同播下一粒粒科学种子。
![]()
当这粒种子厚植沃土,“禾下乘凉梦”就照进了现实。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炳然围绕恩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穷尽毕生精力寻找一粒好种子的故事,分享了袁隆平的科研历程以及中国水稻产量节节高攀的成果。数十年来,经过不断攻坚,中国的杂交水稻不仅养活了中国人,还帮助了世界人民解决了吃饭问题。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虽然斯人已去,但袁隆平留下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新一代科研人员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面对稻米镉污染这一世界难题,赵炳然团队突破国际主流观点,创新培育出低镉高产新品种,餐桌上的目标不再只是“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
![]()
▲赵炳然演讲
当这粒种子穿越时间,城市的文明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很多人都说三星堆文物很科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馆员,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许丹阳认为,这种独特的科幻感,正是古蜀先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最佳体现。
许丹阳说,三星堆文明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形成了一条非常清晰的“先借鉴、再创新、再超越”的文明路径。“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刻,而是深刻理解本源后,勇敢地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迹。从这一点来说,古蜀先民的奇思妙想,与今日成都的科幻气质一脉相承。而先民们开放包容、敢想敢做的精神血脉,也依旧流淌在今天成都的城市基因中。成都,不只是敢为,还非常善为。”
![]()
▲许丹阳演讲
当这粒种子置身于石缝,没有退路也能成为最宽阔的路。
面对“九十九死一生”的挑战,华为就曾经历过这样“没有退路”的境遇,但这恰恰成为通往胜利的起点。
从“战略备胎”到原生鸿蒙“繁茂森林”,华为用一年时间创造了史无前例的“鸿蒙速度”。华为终端BG开源鸿蒙首席架构师李毅强调:“坐以待毙不是华为人的特性。”正是在这种创新信念下,才得以在一片自主可控的土地上,共同种下中国科技的“种子”,并见证它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
▲李毅演讲
当这粒种子聚焦健康,科技有了最暖的温度。
长期以来,精神类疾病的诊治面临三个痛点:医生可能误诊,旁人可能误解,病患可能自我欺骗。与此同时,因为大脑极其复杂的构造,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点。针对这样的痛点和难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胡娜所在的精神影像团队,在首席科学家吕粟教授带领下,开启了多年攻坚,将精神疾病的检查周转效率提升了2.8倍,初诊准确率提高了33%,患者住院时间缩短5天,医疗开销减半。
胡娜认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一场深刻的人文关怀实践——用客观证据消除偏见,用科学温度驱散病耻感。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精神医学正从“经验判断”迈向“精准诊疗”的新阶段,也为“健康中国”战略写下了最具科技温度的注脚。
![]()
▲胡娜演讲
当这粒种子与成都相遇,又一项“成都造”记录震撼世界。
今年,在迭代了600多次方案后,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监测屏上的数字终于定格在原子核温度1.2亿℃、电子温度1.6亿℃,实现了震撼世界的“双亿度突破”。这不仅是温度的极限挑战,更是中国在终极能源赛道上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关键一跃。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聚变科学所108室党支部书记、“人造太阳”博士宣讲团团长郑雪想要特别感谢的,是一位“人造太阳”团队最坚实的同行者——成都。“从高校到企业乃至整个城市都在帮我们,所以,这颗‘人造太阳’骨子里流淌着的,是整座城市的工业血液与科创精神,是众志成城的城市力量。”
![]()
▲郑雪演讲
当这粒种子汇聚苍穹,中国航天精神有了最具象的样子。
从空军航校里的高强度训练,再到远赴俄罗斯接受极限训练,从参加中国航天员训练教学体系组建,再到见证一代代标志性航天员成功飞天……中国首批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航空航天专家、一级飞行员、一级航天员吴杰,全程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3年的辉煌发展历程。
33年里,队友们在浩瀚星空写下一项又一项新纪录。但吴杰却没能如愿飞天。“有遗憾,但无悔。”吴杰说,默默无闻托举中国航天事业的,不只自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能在不同岗位上为中国航天出力,是我一生的荣耀,终身无悔。”
![]()
▲吴杰演讲
这粒种子的力量,也震撼了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本·亚诺。
最近几年,本·亚诺多次来访成都,在他看来,成都既有仰望星辰的想象力,更有脚踏实地的创造力。“我眼里的成都,是一座能让想象落地的城市,比如已经在这座城市被广泛应用的无人驾驶车、低空飞行器、全息博物馆等……以前这些都是在科幻小说里,但是,伴随中国科技的日新月异,很多科幻想象已经变成了城市生活的现实。”
对于现场热情提问的中学生们,本·亚诺也表达了赞许,“这些青少年敢去想,敢去问,非常了不起。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当一代人既能深植文明之根,又能畅想星空之梦,他们一定能让他们生活的城市拥有定义未来的能力。”
![]()
▲本·亚诺
敢想敢问,是深入城市血脉的千年气质;敢为善为,是成都保持创新活力的精神源泉。
“科学大讲堂”正是成都创新气质与探索精神的一次集中绽放。从五月“我们的答案”到十月“未来的种子”,两季接力,一脉相承,其深远意义,远不止于一场科普活动,更是一次成都创新气质的生动诠释,也是一份科技强国战略的珍贵实践。
十四位来自各领域的嘉宾,巧妙地建立起三重“联结”,在播撒科学种子的同时,也为城市科学精神的传递,构筑起了一座贯通古今、照见未来的精神桥梁——
联结“顶天”与“立地”:从航天员逐梦星辰,到水稻专家躬耕田野,跨越天地间的讲述,让每一位普通人都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是如此紧密相连;
联结“过去”与“未来”:从三星堆的古老智慧解码,到未来“人造太阳”的能源梦想,跨越时间的分享里,我们清晰地听到了文明创新长河里嘹亮的时代回响;
联结“科学家”与“青少年”:从钱学森到袁隆平,台上讲的是科学家们故事,传递的是科技报国的情怀,当这些种子在青少年心底被种下,我们也见证了一场跨越代际的梦想接力。
![]()
三千年追问不止,古蜀先民的创造之火,已化作今日成都的科技之光;三千年探索不辍,今日播下的科学种子,必开出明日成都的创新繁花。
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 杜一兰 沙西雪儿 尹可然 朱馨月
编辑 邓旆光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