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举办七届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年又将宣布更多合作倡议、发布更多产业成果。
第一财经记者在7月10日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7月26至28日在上海举办。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在会上介绍,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实现大会主题“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的目标,是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将在大会上发布《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
上海市副秘书长、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在发布会上介绍,本届大会将发布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
张英还透露,今年一季度,上海市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第一财经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上海正深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重点打造“5个高地”:敏捷高效的产业创新策源地、赋能百业的垂类应用示范地、开放融通的产业生态集聚地、年轻活跃的创新创业首选地、智能向善的治理合作先行地。
3000余项前沿展品亮相
2018年以来,上海已成功举办7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累计吸引了6000余名海内外顶尖专家、25亿人次线上参与,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规模最大、专业度最高、影响力最强的顶级盛会之一。
张英介绍,本次大会有聚焦国际化、聚焦高端化、聚焦年轻化、聚焦专业化等特点。大会瞄准AI基础设施、科学智能、智能终端、AI赋能新型工业化、AI+金融等十大重点板块,目前,已有30余个国家和地区1200余位嘉宾确认参会,包括12位图灵奖、诺贝尔奖等顶尖奖得主,80余位中外院士和多个国际顶尖实验室代表等。
杜广达在发布会上表示,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大模型,为全球用户提供了高质价比的人工智能产品服务,有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的普及应用,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今年将推动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联合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中国开发者网络、开源中国等机构,并将在大会上发布《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
本次展览面积将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了800余家企业参展,其中上海市以外及国际企业的占比超50%。3000余项前沿展品集中亮相,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青年人群,今年大会还特别设立了“科学之问、数学之问、模型之问”三大前沿议题,赋予年轻人更大的创新对话平台,研讨生命科学、新AI架构、AI与数学融合等前沿问题。
而全新设置的“创投孵化”板块,组织海内外200余个初创项目开展路演,百余家投资机构现场对接,提供需求发布、方案撮合、投资匹配为一体的投融资服务。
“人形机器人产业图谱”将发布
除了《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杜广达还透露,本次大会的“AI驱动工业范式变革”论坛上,还将发布人工智能工业应用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分享工业大模型、智能体在制造业应用的最新实践,并在“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发展”论坛上,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图谱。
(2025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日前在2025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上举办。新华社)
工业机器人密度全国居首的上海,具身智能产品正加快量产。
张英介绍,在打造赋能百业的垂类应用示范地方面,上海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国地中心”)开源公版机“青龙”,与已经发布的全球首个具身运动大模型“龙跃”,赋能工业制造、物流运输等场景。
在前不久的2025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上,国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全球首款生成式人形机器人运动大模型—— “龙跃”(MindLoongGPT)。此举将标志着我国在智能体运动控制领域迈入全球领先行列。
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国地中心自己的训练场会完成高质量实体数据集,成为国际上最大的一个数据聚集地。同时他们还联合了企业和省市一级的创新中心联合打造出将近2500万条的数据来发展更智能的大模型。
上述江磊提到的训练场,是今年1月21日启用的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首期部署了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以十余种人形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的建设,牵引形成上海人形机器人超级中心。作为一个数据生产的工厂,能产生更多数据提供给具身智能大模型的企业去使用,帮助行业加速发展。
江磊表示,今年底会把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操作精度从70%〜80%继续优化提升到90%,基本达到相当于ChatGPT-3的水平。“接下去我们要采集更多数据,上千万条还不够,达到PB级(1PB=1000TB=1000000GB)的量级才是符合具身智能数据体量的要求。”
上海打造人工智能“5个高地”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创新需要土壤,土壤需要有一定基数的创新群体才能形成足够的厚度,而在人工智能领域,上海的各方面技术是在国内领先的。
宋海涛表示:“上海集聚了从硬件、软件、GPU、算法、模型训练到应用全产业链布局,这是全国其他城市不具备的。”
上海市经信委人工智能处处长潘焱此前对第一财经介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几方面布局时说,算力方面,早在2023年,上海就超前提出了10万卡以上超大规模智算算力投入。围绕语料,去年3月,全国首家人工智能语料公司“库帕思”在上海成立。上海的虚实融合超大型实训场,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牵头,训练场项目建成后,将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投入成本,解决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问题。
张英10日也介绍,目前上海正抢抓战略机遇,深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实现创新企业、产业规模、人才数量“三个倍增”。在这过程中,重点打造“5个高地”:包括敏捷高效的产业创新策源地、赋能百业的垂类应用示范地、开放融通的产业生态集聚地、年轻活跃的创新创业首选地、智能向善的治理合作先行地。
“瞄准技术前沿,推动智算、语料、基模一体化布局。构建全市智能算力资源统筹调度服务平台,更好满足各类创新主体算力需求,预计到今年底,全市智算供给能力将超10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进行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她说。
而在高能级产业载体方面,以徐汇“模速空间”、浦东“模力社区”为核心,形成“一东一西、一软一硬”的差异化发展格局;“模速空间”聚焦模型生态,周边集聚500余家“AI+”企业;“模力社区”瞄准具身智能和垂类应用,集聚了AI企业近200家。
(这是2025年4月29日拍摄的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外景。新华社)
谈到人才优势,张英表示,上海推动14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19所高校开设AI相关专业。加快建设AI人才梯队,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完善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加速高端人才集聚,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AI人才支撑格局;目前,全市人工智能人才规模近30万人,约占全国1/3。
徐汇区副区长魏兰在10日的会上介绍,他们已密集召集了十余场青年人才座谈会,针对年轻人提出的求职创业、建功立业、安居乐业这些诉求,制定了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人才专项政策,不仅为初创的团队、优秀的团队提供办公空间、居住空间的减免政策,还将成立5个亿的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创业基金,主要就是为了扶持、支持人工智能早期的初创项目,吸引更多年轻人能够来到徐汇,投身人工智能这个年轻的事业。
至于上海如何用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张英提到了支持打造AI赋能新模式、深化布局AI应用新场景、优化完善AI落地新机制三点。
例如,在“算力+语料”两大要素方面,加快大规模智算集群建设,提供普惠算力服务,建设高质量公共语料平台,为基础模型、垂类模型训练提供优质燃料;同时,设立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支持创新型企业、高校等优惠使用智能算力、语料库等资源。构建“开源+社区”两大载体,通过“开源”打破技术壁垒,依托“社区”连接创新孤岛,加快培育面向基础共性、典型场景的智能服务商。
张英说,上海正在加大综合性场景开放力度,面向全市征集50余个城市级示范场景,为垂类应用开发、落地、迭代、推广提供训练场和试验田,特别在AI赋能新型工业化这一主战场。
“我们正加快制定‘AI+制造’行动方案,围绕电子信息、汽车、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等10个制造业方向,体系化打造复合型场景、智能化产品和标杆工厂。”张英说,下一步,上海将坚持应用导向,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头雁效应”,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持续深化“模塑申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