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自体生成CAR-T疗法赛道升温,多家药企入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07-10 22:11:03

传统的CAR-T细胞疗法是将人的T细胞在体外经过基因工程手段修饰改造后,回输患者体内,这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肿瘤革命技术,但疗法价格昂贵,费用高达上百万元,难以大规模推广。

当前,另外一种CAR-T疗法,即自体生成CAR-T疗法正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新兴赛道,且有升温趋势。

近日,全球制药巨头艾伯维宣布以21亿美元收购自体生成CAR-T细胞疗法开发商Capstan Therapeutics,以扩大自身免疫性疾病疗法的产品线,该收购金额创下2025年细胞治疗领域最高交易纪录。

与此同时,港股上市公司云顶新耀(01952.HK)也在近日公布了公司在自体生成CAR-T领域的最新开发进展。据介绍,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靶向LNP(tLNP)系统开发的自体生成CAR-T项目,可用于治疗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已取得多项临床前验证。在人源化小鼠肿瘤模型中,该疗法已实现有效的肿瘤细胞清除;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猴)模型中,也已验证T细胞的高效转染、CAR的表达以及B细胞的清除效果。

在此之前,即今年3月,阿斯利康宣布以10亿美元收购EsoBiotech,押注基于慢病毒载体的自体生成CAR-T疗法,EsoBiotech进展最快的项目ESO-T01是一款体内BCMA CAR-T疗法,年初刚刚完成首例患者给药,后者属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


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自体生成CAR-T疗法相比传统CAR-T疗法具备多重优势,有望有效应对后者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该疗法为现货型产品,可实现大规模生产;患者接受治疗前无需进行淋巴耗竭化疗;该疗法药代/药效学特征可预测且剂量可调整,同时,整体质量更可控。

“作为基因技术,mRNA技术可将药物开发从‘分子筛选’转变为‘信息设计’,实现了‘信息即药物’,可利用人体自身生成药物,使人体成为自身生产药物的‘智能工厂’。随着CAR-T及mRNA等核酸药物的出现,标志着生物制药进入细胞及基因药物时代。mRNA疗法将催化新的医学革命,未来前景巨大。”罗永庆说。

华福证券发布研报表示,在体内制造CAR-T细胞的核心优势在于显著简化流程并降低成本,这种方法省去了运输、实验室改造和扩增等繁琐步骤,不仅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也降低了对于昂贵设施和设备的依赖,从而有望显著降低生产成本。行业预测显示,单次治疗的成本可能比目前商业化CAR-T疗法低一个数量级。

不过,自体生成CAR-T疗法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CAR-T构建体精准、高效且安全递送至目标T细胞。

目前自体生成CAR-T疗法主要形成了慢病毒载体与RNA递送两大技术路线。华福证券研报介绍,慢病毒载体可将CAR基因永久整合到宿主T细胞的基因组中,最大优势在于可实现持久的CAR表达,疗效可能维持数年,缺点可能是靶向性不足。RNA递送采用脂质纳米颗粒等非病毒载体,将编码CAR蛋白的mRNA递送至T细胞胞质。mRNA不整合入基因组,仅在胞质内短暂指导CAR蛋白合成,核心优势在于安全性高,规避基因组整合及永久性基因改变风险。

据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自体生成CAR-T技术壁垒极高,目前全球也仅有少数企业涉足,因为首先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阳离子脂质,其次,精准递送技术要求苛刻,需靶向脾脏及外周T细胞,避免肝脏表达CAR-T带来的安全隐患;另外,抗体偶联技术要求高,既要保证每批脂质纳米颗粒抗体数量一致,又要突破脂质纳米颗粒结构脆弱带来的规模化生产难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