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电动出行“充电焦虑”有转机!四部门定调高速公路优先升级超充桩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华夏时报 时间:2025-07-10 22:11:51


图为液冷超充站。图源:特来电官网

本报记者胡雅文 北京报道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下称“632号文”)。这次明确了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的量化目标,即2027年底建设超过10万台单枪功率250千瓦及以上的充电桩。同时,也提到了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升级、设备技术迭代、鼓励给予充电场站10年以上长租期等多个提议。

节假日长途出行充电难几乎每年都会引发社会关注,这一政策落点亦点明了高速公路充电场景。250千瓦充电桩属于超充范畴,理论上一个小时可以充250度电,与目前120千瓦快充桩相比,充电时间大概可以从30分钟降至10分钟左右。7月9日,特来电副总裁王昆鹏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基本完成全域覆盖,后续无非是升级设备,或增加一些超充桩。这次文件其实明确说了要科学规划,不能盲目建设,要从高速公路等高频使用场景出发,来加大快充和超充布局。”

目前,充电基础设施以慢充私桩为主,随着电车向快充车型迭代,业界不乏快充桩渗透率不足的声音。7月9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快充确实能节省时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快充渗透率不足可能和电动汽车的渗透率提升得很快,以及充电桩的盈利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有关,(市场)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超充桩需求增长

据记者查阅,此前政策虽多次提及充电设施建设,但未针对大功率充电设施提出具体的全国性数量目标,这或是官方首次提出全国性大功率充电设施(单枪≥250千瓦)的具体数量,即在2027年底,力争总量突破10万台,并指出高速公路场景优先改造,对重大节假日期间利用率超40%的充电设施率先实施大功率改造。

632号文试图整合分散资源并设定统一扩张目标,由此也提出了一些配套实施路径,覆盖投资方、电网、土地租让和充电设备企业等多种主体。例如,支持优质运营商建设充电场站;车企自建的充电网络原则上应该无差别开放;提升配电网对于大功率充电场站的接入能力;加快智能运维平台建设,力争设备可用率不低于98%;鼓励给予充电场站10年以上租期,稳定企业投资预期;加强充电装备技术升级,提高大功率充电设施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

我国充电桩数量仍在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5年5月,全国充电桩总量达1440万台,同比增长45.1%。从1—5月来看,公共充电桩的增量为50.4万台,数量上虽不及私人充电桩的一半,但增速为55.8%,远高于私桩增长速度。截至5月,公共充电桩已有408.3万台,半数为特来电、星星充电和云快充建设运营。

但是在公共快充桩中,高功率占比仍然较低,全国公共充电桩市场目前呈现“低功率主导、快充渗透不足、超快充萌芽“的格局。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高功率充电桩(≥240kW)的占比仅为6.7%,中低功率充电桩(240kW>P≥60kW)的占比为34.5%,低功率充电桩占比为58.9%。截至5月,超充(≥250千瓦)尚处于萌芽阶段,保有量为14.7万台。

王昆鹏表示,“超充比快充更快,但国内尚没有明确标准和定义,行业一般认为7千瓦、11千瓦的交流单桩叫慢充,40千瓦—120千瓦的叫快充,250千瓦以上的往往叫超充。在公共充电场景下,如出租车、网约车客户对充电效率要求比较高。现在随着800伏高压平台车型和超充适配车辆越来越多,用户对于更快充电有一定需求。这次政策提及250千瓦,也是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数据。”

林伯强告诉记者,“早期快充在技术方面可能相对薄弱。目前快充渗透率不足的问题和电动汽车的渗透率提升得很快,以及充电桩的盈利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有关,(市场)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接下来还是得从法律法规、标准化、盈利模式上下功夫,调动积极性,以满足电动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带来的需求。”

车企偏好大功率充电

目前来看,车企在建设超充桩上尤为努力,为了让车主实现想充就充和更快补能,不少车企正在加快建设自己的充电网络,如理想汽车(2015.HK)在今年6月单月建桩数达3246根。其他车企如广汽(601238.SH)、特斯拉(TSLA.O)、蔚来(NIO.N)等自建快充桩数量目前累计在1万—1.5万根,处于分散独立运营状态。

理论上来说,功率越大充电速度就越快。如今,大功率充电几乎是企业的必争之地,如比亚迪(002594.SZ)推进1兆瓦(1000千瓦)超充站建设,理论上5分钟可补充400公里续航里程。华为也在重卡领域发布兆瓦级充电方案。今年6月末,特斯拉的V4超级充电桩投入使用,最大充电功率达到500kW,即15分钟补能500公里。

特斯拉曾于2019年推出了V3超级充电桩,可支持高达 250kW 的峰值充电功率,部分Model 3车型充电 15 分钟最高可补充约250 公里的续航电量。

在充电设备中,充电模块负责吸收能量并释放,现在的大功率产品通常使用液冷模块。英可瑞(300713.SZ)主营充电模块,包括风冷模块和液冷模块。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大功率产品通常是多个模块叠加的结果,加大电压或者电流,从而提高充电效率。大功率产品基本上使用液冷充电模块,它的稳定性和耐热性比风冷更好,在恶劣环境中工艺稳定性较强。”

但市场主流仍是风冷模块,英可瑞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虽然性能更好,但液冷模块成本比风冷高,性价比可能较低,因此在终端或运营商方面,整体成本也会偏高,目前接受度可能不太好。如果市场或国家给予支持,那么液冷模块的整体价格可控,在规模化后议价能力更强,原材料价格可能会下降,性价比也会随之提高。”

盈利有难度

在高速沿路,目前全国已有6527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充电停车位,累计安装充电桩3.5万个,覆盖了98%的服务区。据了解,目前充电功率以快充为主,超充占比更低。

王昆鹏也指出,632号文其实明确说了要科学规划,不能盲目建设,要从高速公路等高频使用场景出发,来加大快充和超充布局。“节假日高速充电排队的问题正在逐步缓解,目前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基本完成全域覆盖,后续无非是增加电力负荷或升级设备,如果还有空间,再去增加一些超充设备的投资。此外,现在车辆续航也越来越长,充电的频次不会那么高,这些都能缓解节假日出行充电难的问题。”

从高速充电场景来说,有超充需求也有供给缺口,在技术不断向前迭代的背景下,关键或许还是经济性。光大证券认为,液冷超充桩初始投资成本较高,通过微电网、共享储能可解决超充对电网稳定性的冲击,但也大幅提升了初始投资成本,充电网作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应考虑未来技术迭代和标准升级,改变简单比较单瓦成本的思路,引入全生命周期的充电度电成本进行评估。以华为全液冷超充方案为例,10年整站度电成本0.34元/千瓦时,分别较一体桩、风冷堆低35%、26%,投资回收期仅为6.7年。

据了解,快充和超充的成本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充电站的土地租金成本在持续提高,因为现在房地产和其他土地投资相对滞缓,所以可以建设充电站的土地租金会越来越高。二是电力设备成本高,随着用电增加,充电站越来越密集,整个充电场站需要的高压增容、施工等成本都比较高。

对于超充占比较低的原因,王昆鹏告诉记者,“一是超充设备价格比较高,投资回报率较低。二是目前适配超充的车辆占比也少。虽然车企在不断推出新的超充车型,但从推出到提升占比还需要一定过程。所以,应该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地投资建设超充。对于车主来说,超充网络越完善,大家购买超充车辆的意愿也会更强,而且现在电车售价也在降低,也会引导超充车辆越来越多。”

如今,充电设备售价在降低,同时也有车网互动、运营微电网等增加充电站收益的方向,但盈利性不强仍是卡点。王昆鹏指出,“目前充电服务费还在进一步下降。普通公共快充站的投资回报周期也越来越长,即使在北京核心地段,测算起来都非常难盈利,所以投资超充站是个超前行为,短期盈利可能性不大。而加上光伏或储能会进一步加大充电站投资,回报周期会更长甚至不见得能够消化掉投资成本。”

总而言之,超充场站是一桩投资大、回报期长的生意。从市场主体来看,规模性强、熟悉商业模式、资金充裕、运维服务完善的优质运营商可能更具优势。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