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上海正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构建全要素生态培育体系,探索“孵化”新模式。目前,上海启动建设了12家高质量孵化器,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跨越。今年1~5月,在孵企业总营收超6亿元,R&D经费投入超5亿元。第一财经近期展开采访调研,剖析上海高质量孵化器运作机制,总结地方探索宝贵经验。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承担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历史使命的上海,也在加速打通创新链产业链、构建全要素生态培育。
近日,16位未来科学大奖得主齐聚上海,从量子计算、高温超导再到结构生物学,探讨未来20年甚至50年的颠覆性科技变革。
而这些科学家提到的前沿科技领域,上海已从源头开始培育。目前,上海聚焦大模型、光电量子、智能传感、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新兴产业和前沿赛道,启动建设了12家高质量孵化器,已孵化出36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36家估值超亿元的企业,推动上海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上海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主体的民营(含混合)占比高达75%,运营团队偏重新技术和新模式孵化,甚至是超前孵化。”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处处长张励对第一财经表示。
所谓“超前孵化”,是指孵化器关注细分赛道发展的新趋势,跟踪基础研究项目,从论文和知识产权入手,实现超前发现和超前布局。
“上海要代表中国形成一个引领全球的创新培育模式。”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日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形成科技核爆点的关键,就是把所有的要素聚到一个点上,产生“核聚变”,这就需要打破过去平均主义的培育,“真正的创新就是少部分人做出来的”。
汇聚各类创新要素的上海,也是中科创星想激发“核爆点”的突破口。“我们在上海正在探索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的新模式,这个模式从全球来看也是比较新的模式。”米磊说。
疏通科技产业双向链接快车道
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一直被摆在重要位置。
2024年,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高于全国6.91%的水平。上海市科委数据显示,上海科学家去年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国际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158篇,占中国大陆总数的30%。今年1~6月,上海发表三大顶刊论文101篇,占中国大陆总数的31.6%,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占比均进一步提升。
上海也正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实现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向“强功能”跃升。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对第一财经介绍,长三角在上海的引领下已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上海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在全国第二位。上海在R&D经费总投入、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企业R&D研发投入、创新创业的活跃程度等分项数据指标还可以继续加强。
可以看到,从2017年起,上海提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围绕“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对各类载体进行引导和扶持。2020年,《上海市创新创业载体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构建起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在内的全市创新创业载体培育体系;2023年,《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发布,同年上海正式启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今年5月,上海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张励介绍,今年1~5月,12家高质量孵化器新增在孵企业中,AI大模型、基因治疗、光电量子、大模型、具身智能、芯片设计等前沿领域占比进一步增长;高成长性企业和项目不断涌现,无问芯穹、惠和生物等一批高质量创业项目成长速度加快,颠覆性创新技术、概念验证项目加速转化为市场价值。
比如,莘泽“智星港”培育的维昇药业专注于内分泌及内分泌罕见病治疗,已于2025年3月成功在港股上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培育的青心意创,由剑桥大学归国团队创立,自主研发的OrcaⅠ是全球少数能实现“拟人直膝”行走的机器人,创造了多项世界首创,并亮相人形机器人半马赛。
截至2025年5月底,12家高质量孵化器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多家。1~5月,孵化器营收达6500万元左右,同比增长15%,其中专业服务收入占比为总收入的51%,2倍于全市科创载体平均水平;同期,在孵企业总营收超6亿元,R&D经费投入超5亿元。
布局超前孵化
上海近年来的创新载体培育经验表明,专业孵化,并不是简单地把同类型创业企业或创新项目进行时空聚集。而是聚焦细分领域,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持续深度的创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培育,提供专业垂直的孵化服务。
张励解释称,超前孵化模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科研团队创立企业前,进行概念验证,验证科研成果的技术可行性和市场可行性;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从储备项目中挑选所看好的项目,支持团队创办企业。
光学博士出身的米磊,对科学家创业中存在的堵点有切身的体会。他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分为浅水区、中水区和深水区。浅水区指的是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项目,这类项目意味着科学家能够直接投身创业了,只是比例不超过5%;目前大量的科技成果仍处于中水区,深度孵化和超前孵化就是瞄准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水区。“如果有深度孵化和超前孵化的能力,把大量在中水区的成果转化出来,可以大幅提升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而实现这些目标,则需要他们帮助科学家们建立团队。
就在今年4月,复旦大学周鹏和包文中联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他们制备出世界上集成度最高的二维半导体处理器“无极”,未来有望取代传统硅基芯片。今年6月,该科研团队孵化的原集微科技二维半导体工程化验证示范工艺线在上海正式启动。
这项硬科技的项目背后,就有中科创星的身影。
2024年,中科创星的投资团队就与前述复旦团队探讨二维半导体处理器的商业化可能性;完成概念验证后,中科创星决定投资这个项目,并协助组建了创业团队,目前已完成对原集微的两轮早期投资。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研究员、原集微科技创始人包文中表示,研究团队于2025年成立原集微科技,与复旦大学完成了上千万元的技术转化交易,组建了20余人的青年工程师团队和10多位顶尖科学家顾问团。
米磊进一步补充解释,超前孵化模式比天使投资更加超前,指在科学家项目不成熟的时候,就拿出几百万到上千万元的超前孵化资金来资助他们。
“我们团队会把一项相对没有那么成熟但很有前景的技术,在孵化器里进行一年多的技术熟化,除了资金还要给项目提供技术方向探讨、产业需求把握以及资源整合,并帮他们寻找产业界人才共同去组建团队,通过方方面面的支持把这个项目变得相对成熟,再成立新的公司,继而进行商业化融资。”米磊表示。
不只是上述复旦项目,米磊透露,目前他们在上海已有七八个项目采取这种深度孵化和超前孵化的模式,已经都落地在张江,包括他们选中的华中科技大学罗小兵教授团队的无槽液体-电磁耦合悬浮微泵项目。
如今,AI的发展加大了对液冷服务器的需求,这个微型泵为高温热管理系统提供核心器件,广泛应用于液冷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充电桩、储能、航天卫星、重型船舶、雷达等行业。而中科创星在正式开始对华科冷芯公司进行深度孵化的两三年前,已与华中科技大学的该项目团队有过多次深度交流,明确技术优势及市场前景,在2024年正式签订深度孵化相关协议。“当时罗老师觉得直接创业可能有些挑战,所以我们就帮他把这个项目在张江落下来,深度参与到企业团队搭建上,现在已经做了天使融资。”米磊说。
除了超前孵化的培育,启迪控股副总裁、启迪之星(上海)董事长韩威认为,上海相较于其他城市,在人才集聚,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同时,产业优势也很强,可以继续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发挥上海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来孵化科技创新成果,比如她此前在上海两会期间也提出“设立专项计划推动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转化”的建议。
她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探索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转化孵化。“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支持了一大批项目,包括上海每年也支持了很多项目,我们是不是能够从这些存量的科技项目中筛选出一批进一步支持,更好地做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