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硅谷又诞生了一位年薪破2亿美元的华人AI科学家——庞若鸣。
他不是创业者,不是CEO,也不是金融大鳄,而是一个在AI基础模型领域深耕20年的硬核技术专家。
从谷歌、苹果到meta,顶尖科技公司之间的争夺,已经不再是资本与产品,而是对“超脑级人才”的拉锯战。
越来越多的清北、上交、MIT博士,正离开学术界,放弃论文引用数的“高塔荣光”,走向算力最密集的前线,拥抱“超智能”的浪潮。
一切都在昭示一个事实:
真正顶尖的人才,正在悄悄完成身份转型:不再是研究者,而是“超级智能的缔造者”。从科研精英,到“AI炼金师”
庞若鸣的履历称得上“含金量拉满”:
上交大本硕,普林斯顿博士15年谷歌经历,主导Zanzibar等核心系统加入苹果,带队打造AI基础模型与多模态系统如今跳槽meta,被小扎亲自挖角,年薪超2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他的横空出世,并非个例。meta、OpenAI、x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吸纳科研顶尖人群,其中大多数来自中美精英高校的博士与青年教授:
GPT-4o图像生成背后的Huiwen Chang,清华-普林斯顿联培;
GPT-4.5团队核心Ji Lin,清华本科、MIT博士;
O系列模型设计者任泓宇,北大本科、斯坦福博士;
Grok团队科学家,甚至从NASA与冷冻电镜实验室直接挖人。
他们都是自己专业领域里最“能发顶刊”的人,却放弃象牙塔,转而投身AGI之战。而这些高知群体的行动方向,其实暗藏趋势:哪里聚集了足够的算力、数据和科研资源,哪里就是“新物种”的孵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