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具身智能IPO大潮:谁能率先迈过「商业化拐点」?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懂财帝 时间:2025-07-11 18:25:41



具身智能,未来的商业化规模数万亿,甚至数十万亿。但目前,还未迈过“商业化拐点”,远未到“iPhone时刻”。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2025年,AI加速落地应用,开始解决实际问题。

具身智能,如人型机器人、机器狗等,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之一,未来有望“解放”人力。并且,具身智能商业化规模数万亿。

黄仁勋认为,它是下一个AI浪潮。何小鹏将其类比新能源汽车。

具身智能,也成为了今年最火爆的赛道,资本疯狂涌入。据IT桔子统计,今年1-5月,机器人领域投融资事件223起,交易金额超过232亿元,已经超过去年(209亿元)。

6月,宇树科技完成7亿元C轮融资,阿里、腾讯、蚂蚁、吉利等领投,银河通用完成新一轮11亿元融资,宁德时代领投——这是今年具身智能行业的最大一笔融资。

二级市场同样狂热。截至7月11日,中证机器人指数年内上涨近8%。跟踪该指数的华夏基金机器人ETF的规模暴增2.45倍,增加了101亿元,天弘基金机器人ETF的规模暴增3倍多,增加了43.6亿元。



与此同时,IPO潮起,极智嘉最新市值约228亿元,已于7月9日在港股上市。智元机器人估值150亿元,将借壳上纬新材登陆科创板。

卧安机器人估值40.48亿元、斯坦德机器人估值21亿元,以及乐动机器人等,纷纷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书。

另外,宇树科技最新估值120亿元,已完成股改,目标A股,计划年底前向交易所递交材料。

一场资本盛宴,即将启幕。

但,IPO招股书也揭露了残酷的现实:其一,具身智能,还未迈过“商业化拐点”,远未到“iPhone时刻”。其二,部分公司的现金流即将枯竭,投资人也有变现需求,IPO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 | AI大模型「引爆」具身智能

机器人,并非新鲜事物。

早在1937年,美国西屋电器工程师温斯利团队就研发出了超级机器人Elektro。但它不具备任何自主控制和管理能力,所有复杂行动,都需要人类助手辅助完成。

而88年后,宇树机器人Unitree H1已经能在春晚舞台上扭秧歌,Unitree G1能打拳击擂台。

松延动力N2已经能跑完21.0975公里的半程马拉松,优必选Walker S1正在东风柳汽的工厂里“实习”搬箱子、分拣零部件。



从“工业玩具”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进化,主要得益于AI技术,尤其是AI大模型的突破。

AI大模型,是现阶段“大脑”的最佳解决方案,大语言模型、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让机器人拥有了自主感知、理解、规划的多模态交互能力,和泛化能力。

2025年初,DeepSeek革新算法算力、开源,又推动了AI大模型成本的大幅下降,直接助推具身智能进入量产元年。

目前,行业中主要有三类玩家:



第一类玩家是创业公司,他们在垂直场景、硬件成本、运动控制算法等领域,积淀深厚。

如极智嘉聚焦仓储物流领域,截至去年末,极智嘉已交付超过5.6万台ARM机器人。

宇树科技先研发机器狗,再将减速器、运动控制算法等自研硬件和技术复用至人形机器人。

它被称为“价格屠夫”,硬件自研比例超过90%。据兴业证券测算,宇树人形机器人G1总硬件成本约8.6万元,进阶版总硬件成本约19万元,远低于特斯拉Optimus约36.8万元的总硬件成本。

截至2024年末,宇树科技交付了2.37万台机器狗,全球市占率近70%,并交付了约1500台人形机器人。



第二类玩家是跨界公司,如特斯拉、小米、小鹏等车企,美的、格力、TCL等家电企业。

其中的代表是特斯拉,它拥有全球顶级的AI能力,包括端到端大模型、智能驾驶FSD算法可复用至人形机器人。

其硬件创新能力同样顶级。据晚点Latepost报道,在生产制造相关零部件时,部分供应链公司始终无法做到高精度,最终是特斯拉工程师给出了解决方案。

中金公司研报还显示,Optimus Gen2全身拥有52个自由度,领先同业。与之相比,优必选WalkerS拥有41个自由度、宇树科技G1拥有43个自由度、智元机器人远程A1拥有49个自由度。

另外,在机器人的生产阶段,特斯拉、小米、小鹏、美的等公司拥有独特优势,他们可以复用制造供应链。同样,在落地应用阶段,工厂、零售门店也是最佳场景。

资本运作方面,小米投资了斯坦德机器人、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公司坤维科技。美的在2016、2017年相继收购德国库卡、以色列高创。

目前,特斯拉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截至今年5月末,特斯拉年内已生产近1000台人形机器人Optimus。



第三类玩家是科技巨头。

英伟达拥有GPU、全球顶级AI能力和解决方案,国内头部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正与它紧密合作。

阿里、腾讯是云+AI巨头,财力雄厚,主要通过财务投资切入具身智能赛道。阿里投资了宇树科技、星动纪元、逐际动力,腾讯投资了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

华为也是云+AI巨头,它同时拥有丰富的造车经验,以及智能终端场景,正为合作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并共同开发、探索具身智能。

字节跳动是唯一一个亲自下场造机器人的国内科技巨头,创始人张一鸣高度重视。据悉,字节AI Lab旗下的机器人团队已量产超过1000台轮式物流机器人,它能在仓库、产线上运输包裹与零件,目前已拿下了顺丰、比亚迪电子等外部客户。

总的来说,在行业发展初期,所有玩家都在积极尝试、探索,这是好的开始。

2 | 商业化「拐点」未至

今年,具身智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上广深等全国各地,已组建多支产业基金,并发布了相关产业支持政策。

未来,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规模数万亿,甚至数十万亿。

但目前,具身大模型还不够泛化、通用、成熟。因此,不论是机器狗还是人形机器人,还只能在部分垂直领域落地应用。

主要是物流、工厂等B端场景,这些场景相对封闭,更容易采集数据,具体工作对交互泛化的要求不高,更看重精度、节拍、稳定性,以及人力替代的完整性。

IPO招股书显示,过去3年,相关公司的营收规模,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极智嘉深耕物流场景,2024年营收达到24.09亿元,较2022年增长了约66%。其中,海外营收占比达到72.1%。

斯坦德机器人聚焦工业机器人,2024年营收2.5亿元,较2022年增长了1.6倍。



健康、家庭、养老等C端场景,对具身智能的精度要求并不高,但更看重交互、泛化能力,且必须保证安全,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其中,卧安机器人做了个简化创新。该公司并未直接研发人形机器人,也没在国内“卷”,而是聚焦国外的家庭场景,做最基础的产品,如门锁机器人、窗帘机器人、手指机器人等。

这些产品模拟人类的手指、手腕动作,拉窗帘、开门,受到了日本、欧洲、美国等海外用户的欢迎。2022-2024年,卧安机器人营收分别为2.75亿元、4.57亿元、6.1亿元,3年增长了1倍多。2024年,卧安机器人营收均来自海外。

宇树科技相对特殊,2024年,它的客户来自于海内外高校科研、科技公司、制造公司等,年营收已超过10亿元,净利润超过1亿元。

今年,宇树科技开始To C。据媒体报道,上半年,其业绩也很不错。

但,这只是个例,也仅仅是短期的财务表现。从整个具身智能行业来看,亏损是常态。



2024年,优必选亏损了11.24亿元,极智嘉亏损了8.32亿元,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分别亏损了0.03亿元、0.56亿元、0.45亿元。

看起来,亏损额正在减少,但实际上,这是管控研发费用的结果。

2024年,在全球科技公司AI相关支出暴增的大环境下,极智嘉、斯坦德机器人、优必选的研发费用却分别下滑了25.79%、33.93%、2.65%。

研发费用占比方面,极智嘉、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优必选5家公司均呈现下滑态势。其中,斯坦德机器人研发费用占比大幅下滑了19.98%、乐动机器人下滑14.4%、优必选下滑9.87%。

可以说,具身智能的“商业化拐点”,还未到来。

以家庭人形机器人为例,行业普遍认为,商业化落地在2030年才会开始起量,真正进入家庭至少需要5年甚至10年。

未来,长路漫漫。但现在,部分公司的现金流却濒临枯竭了。

截至2024年末,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账面上的现金流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0.62亿元、0.47亿元、0.83亿元。

截至2025Q1,极智嘉账面上的现金流及现金等价物为6.33亿元。

按照去年的亏损规模计算,如果不IPO融资,极智嘉、乐动机器人的现金流年底就将会断裂。

宇树科技已拥有自主“造血”能力,但也有储备资金“弹药”的需求。同时,投资人也想要趁着风口、政策红利期变现。有股东直言:现在不上市,可能就活不下来,背后的机构都在推动它尽快上市。

作为明星企业,宇树科技IPO应该不会太难。

目前,优必选、极智嘉已经上市。要着急的,或许是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这些小玩家。

3 | 必须解决的「两个难关」和「一个争议」

具身智能是AI“下一站”,马斯克曾放话,“未来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数量”“未来,Optimus有望创造10万亿美元的长期收入”。

何小鹏认为,未来的汽车可能都是具身智能产品。“相信中国的具身智能在五年到十五年之间,会出现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如此之巨大的产业。”

毫无疑问,具身智能未来将是“星辰大海”。但现在,它必须面对现实。

难题之一是AI技术。国金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大多数机器人大模型普遍推理时间较长,实时性还有较大改善。

AI大模型,决定着具身智能能力的上限,必须进一步迭代进化。而训练AI模型,需要海量、高质量的数据。



目前,为了解决“数据瓶颈”,机器人公司会利用视频扩展学习、仿真生成合成数据,但要真正突破垂直场景的落地难题,还是需要规模化布局具身智能,来采集现实数据。

就像智能汽车一样,卖车越多,车跑得越多,数据就越多,AI大模型的能力就越强,智驾能力也就越强,形成“数据飞轮”——这是机器人产业成长的底层逻辑。

但相应的,成本也会持续攀升,持续“烧钱”。所以,类比智驾公司,IPO是关键一步。

难题之二,是制造。

全球,包括中国在内,还没有一家制造公司能解决人形机器人的传动装置寿命短、灵巧手负载能力低、不够灵活等诸多问题。

客观现实是,特斯拉Optimus,全球综合能力第一梯队的人形机器人,在特斯拉电池车间搬运电池的效率,还不到工人的一半。

同时,零部件降本,还远远不够。Optimus的成本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3万元),优必选Walker S1的成本高达40万元。

与之对比,Boss直聘显示,在深圳,京东物流分拣装卸工人的月综合薪资为7000-8000元,即年薪不超过10万元。

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具身智能才能真正迎来“iPhone时刻”。

此外,行业中还存在一个争议:人形机器人Or非人形机器人,谁才是最终形态?

在笔者看来,具身智能未来的商业化规模够大,并不是赢家通吃的零和游戏,任何形态都有想象力和市场空间。

并且,现在讨论这个问题,还为时尚早。行业才刚刚进入“快车道”,形态并不重要,核心是脚踏实地,看具身智能产品能否提升效率,解决实际问题。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赞」「在看」与 「分享」,你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