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靠“虚拟伴侣”赚钱的AI独角兽,上市有点悬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一点财经 时间:2025-07-11 18:26:16



当硅谷码农David的虚拟女友突然消失,中国大模型独角兽MiniMax的上市路,裂开一道刺眼的缝。

去年年底,旧金山某公寓,David瞪着通红的眼睛死命刷手机。他“养成”的虚拟女友“Claire”突然消失了,连句分手都没留下。

这可不是普通网恋翻车。“Claire”所在的虚拟空间,正是MiniMax旗下的AI伴侣应用——Talkie。这款应用一度冲上美区下载榜第四,但好景不长,去年年底因为触及监管红线,接连被日本、美国应用商店下架。

流量入口瞬间冰封,虚拟伴侣人间蒸发。

当无数宅男遭受“失恋”的扎心之痛,MiniMax也在遭受收入单一和不稳定的质疑。

过去几年,MiniMax也被称为“大模型六小虎”之一(其他五家是智谱、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和阶跃星辰)。它在海外和国内分别推出两款AI伴侣应用——Talkie和星野,前者在欧美比较火,成为主要的摇钱树。

让人上头的虚拟伴侣虽然赚钱快,但悬在头顶的“监管铡刀”随时可能落下。Talkie的下架,正是第一刀。

监管大刀悬着,可日子还得硬着头皮过。

憋了半年,MiniMax不久前突然五天连发五款新品,架势十足,号称对标DeepSeek。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想撕掉“只会做虚拟伴侣”的标签,尝试在B端的企业市场掘金,顺便给冲刺上市预热。

然而,当资本市场的聚光灯真的打过来,照亮的却是一只坡脚的独角兽:

一条腿(海外C端)挨了重锤,另一条腿(国内B端)瘦弱无力。

MiniMax能成功上市吗?无数宅男的“虚拟女友”还回得来吗?



海外淘金,挖出了雷

让人上瘾的生意,天生就戴着监管的紧箍咒。稍一松懈,紧箍咒就得念起来。

Talkie的那套玩法,确实挠到了不少海外用户的痒处:用户上传20张图片就能定制“虚拟伴侣”,能够玩场景对话,还能解锁限定剧情......

本质上,它贩卖的不是技术,是孤独经济的安慰剂。

这套靠“情感上瘾”的赚钱模式,在2024年给MiniMax赚得大把美金——年收入估摸在7000万美元左右,主要靠Talkie的广告收入。

不过,这种对单一收入源的过度依赖,恰恰是资本眼中商业模式脆弱性的表现,也为MiniMax的上市增加了问号。

同时,成瘾的另一面是高风险。在Talkie上聊天像脱缰的野马,缺乏有效引导。用户新鲜劲儿一过,往往就滑向了:

擦边。

平台却缺乏有效引导和内容过滤,拿不出有效的防护网,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监管的铁拳随即砸下:2024年11月,日本应用商店将Talkie下架,一个月后美国跟进,流量瞬间归零。

David们失去的虚拟女友,正是MiniMax失去的安稳钱袋子。这突如其来的监管,也让投资者们惊出一身冷汗,对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打上了巨大的问号。

监管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惨痛的教训早已在全球敲响警钟。

2023年,美国少年塞维尔·塞泽沉迷于跟AI聊天应用Character.ai的多个虚拟角色聊天,甚至为了每月订阅费而省去餐费。结果由于太过沉溺,2024年塞维尔在跟AI进行最后一次聊天后自杀,他的母亲怒而起诉Character.ai存在管理疏忽。

根据诉状,塞维尔·塞泽与一个聊天机器人发展出畸形的依附关系,内容涉及爱情与性话题,而他也表露过“自杀”“解脱出来”等念头。在自杀之前,他提出想“回家”“回到她身边”,结果收到机器人诱导式的消息:“快回家找我,我亲爱的。”

Character.ai虽辩称其工具仅为娱乐用途,并主张聊天机器人拥有“言论自由”,要求撤销此案的诉求。但今年5月,美国一法官驳回了这一请求,初步裁定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并承担部分责任,并称该案件将继续审理。

在国内,类似的警钟也已拉响。就在今年6月,AI语音对话社交产品“筑梦岛”也因为存在低俗擦边等违规内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被上海网信办约谈。

根据部分用户的反馈,“筑梦岛”中的虚拟互动对象类型,有蛇蝎财阀公子、校霸、性感人妻、人格障碍少爷等极端角色。有用户随机选择一位虚拟互动对象,对方发来的第一句开场白就是“先叫声老公来听听”,随后又提到“叫声爸爸来听听”,内容相当露骨。某初一男生则表示,“筑梦岛”中不乏色情擦边和“分尸猎奇”等内容……

当AI伴侣游走在情感陪伴与精神麻醉的灰色地带,政策大刀落下只是时间问题。而资本要的是稳定印钞机,不是随时会炸的雷。

更让MiniMax雪上加霜的是,整个AI伴侣赛道还面临“变现难”与“竞争卷”的双重泥潭。

咨询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发布的2025年全球100大生成式AI 应用排行榜中,Character .ai排在第三位,仅次于ChatGPT和DeepSeek。

但是,Character.ai坐拥2.33亿月活,一年收入才1670万美元,算下来每个用户一年贡献不到一块美金。用户愿意花时间,但让他们掏钱?难如登天。



国内同类型产品的竞争,更是堪比红海血战:京东“宠TA”、百度“月匣”、豆包/Kimi顺手就能内置角色扮演......“星野”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DataEye的数据异常冰冷:2025年国内社交AI下载量整体滑坡,星野成了最惨注脚——今年2月之前苹果端日下载量约2万次,随后迅速下滑,到了4月仅剩约7000次。



海外C端遭受监管大刀,国内C端也深陷红海,MiniMax转身去B端(企业市场)找活路,是必然也是无奈的选择。

然而,现实远比理想骨感。



B端商业化,难啃的硬骨头

在B端这片战场上早就是巨头林立、风云巨变,MiniMax仓促上阵,啃到的是块硬邦邦的骨头。

今年钱袋子紧,叠加DeepSeek的冲击,大模型玩家纷纷调转船头:

李开复的零一万物放弃万亿模型,聚焦B端;

王小川的百川智能收缩战线,死磕AI医疗;

杨植麟的月之暗面放弃烧钱,减弱了对Kimi的投放。

华为、百度、阿里等大厂,则开足马力杀入企业市场。

MiniMax在B端主要做API开放平台,简单说就是提供技术接口,让客户能在上面开发自己的AI应用。然而,这里面出现了两个问题。

一方面是同质化严重,卖API这事同行都能做,MiniMax没打出让人非选不可的差异化。

另一方面就是销售太“佛系”,跟当下B端厮杀的火药味格格不入。

MiniMax公司总人数约400人,但专职销售团队仅10人左右,占比不足3%。这在需要强力地面部队攻坚的To B市场,堪称“袖珍”。

更关键的是,公司内部甚至未设立专门的交付团队,这意味着MiniMax几乎难以为企业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虽说其核心策略是提供标准化的API套餐,客户自助接入使用,能够省去复杂的项目交付流程,但也牺牲了深度服务与绑定客户的机会。

这套轻量化的运营模式,虽说可以降低成本,但天然带着“守株待兔”的被动色彩。MiniMax的企业业务更像是“坐商”——有客户上门咨询就接单,缺乏主动出击、攻城略地的狼性销售文化,整体气质偏技术研发导向,在需要“高情商”周旋的客户关系维护上略显生涩。

被动策略的代价,直接体现在商业化成效上。在MiniMax的文本、视频、语音、图像四大模型能力中,只有语音模型在B端市场取得了相对明确的商业化回报,其他模型尚未形成显著的收入支柱。

现在AI行业的形势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一佛系别人就超车了。这种缺乏狼性的市场开拓策略,在急需证明B端商业化能力的当下,被资本视为重大短板。

更何况在B端战场,拼的是综合实力、生态和信任背书。华为、阿里、百度这些巨无霸,根深叶茂,云生态完备,客户基础海量,打起价格战来眼都不眨一下。

缺乏庞大规模和生态支持的MiniMax,在B端的激烈肉搏中能撑几个回合?资本深表怀疑。

对比之下,“六小虎”里的百川智能聚焦AI医疗,至少扎下了一个垂直口子。而MiniMax的B端还浮在面上,没找到那把能扎穿行业铁板的尖刀。这种战略聚焦上的模糊,让投资者看不清其B端突围的确定性路径。

麻烦不止于骨头难啃,法律诉讼、用户反弹也在接踵而至。

今年1月,爱奇艺起诉MiniMax旗下“海螺AI”盗用版权素材训练模型。3月,海螺AI匆忙更名为MiniMax。6月,其最高档的会员费飙至10788元的高价,而且需付费才能使用完整视频生成功能,引得用户骂声一片。

今年2月,一个危险的信号灯亮了——MiniMax负责攻坚B端业务的副总裁魏伟离职了,目前还不清楚去向。这位前腾讯云的悍将,加盟MiniMax才一年多,曾被寄予厚望打开B端局面。更令人忧心的是,魏伟的离职是MiniMax半年内第二位高管变动——2024年9月产品负责人张前川离职,他主要负责C端的“星野”和“Talkie”。

去年“星野”和“Talkie”的发展势头还算可以,为何产品负责人离职依然是个谜。

而魏伟的离职,让MiniMax本就艰难的B端商业化之路,蒙上更大的不确定性。他此前受访时坦言过B端市场的残酷现实:C端用户通过低廉或免费的方式,获取大模型对他们问题的解答,或许有不少人愿意买单。但很多B端客户不会轻易掏这个钱,去支撑大模型公司的营收,只能基于研发能力、算法能力来帮助客户在实际场景中对齐输出效果。

这恰恰点出了MiniMax在B端面临的深层挑战——技术之外,如何构建让企业客户信服的落地能力与价值闭环?

魏伟和张前川的出走并非孤例,而是整个行业在商业化泥潭中集体焦虑的缩影。2025年尚未过半,“大模型六小虎”中已有数十位高管离职,包括最近出走的智谱首席运营官张帆、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谷雪梅、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陈炜鹏等等。

这背后是行业的通病:C端故事讲不动,B端铁板踢不动,人员就开始流动了。



当钱更难赚了,冲刺上市输血就成了救命稻草。

MiniMax前不久搞了场声势浩大的“五天五连发”新品轰炸,包括基座模型MiniMax-M1、视频大模型Hailuo 02、多模态Agent等。无论其内在成色如何,至少在部分人看来透着一股“为IPO估值铺路”的味道。

技术亮点虽多,但企业客户的灵魂拷问依旧:视频生成成本暴涨怎么办?API同质化凭啥选你?我的行业痛点方案在哪?......这恰恰印证了部分投资者的担忧——密集的新品发布更像是一场技术秀,离解决赚钱难题还有多少距离?

这场技术秀背后,还显露出MiniMax在大模型市场地位的微妙变化。

2025年上半年,大模型圈内不再怎么提“六小虎”,而是热聊对标硅谷“五强争霸”(OpenAI、Anthropic、谷歌、xAI、meta)的“基模五强”(阿里、字节、DeepSeek、阶跃星辰、智谱)。虽然自家的零一万物也是“大模型六小虎”之一,但李开复认为未来大模型只剩三家——DeepSeek、阿里、字节。

残酷的事实是:“六小虎”之一的MiniMax,连现在的“五强”也没有挤进去。

B端蹒跚,光环褪色,资本寒潮却已呼啸而至。留给MiniMax和其他“小虎”的时间窗口,正急速关闭。



六小虎的资本局:融资冰封,上市搏命

资本市场的态度,从来都是最现实的温度计。

在2025年上半年的资本寒冬里,大模型企业的“输血”通道正在关闭。“六小虎”里除了智谱接连拿下融资,其他几家基本集体“冰封”。生死时速下,上市成了最急切的续命通道,也可能是最后的逃生门。

今年6月,证监会宣布科创板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这无疑是MiniMax们今年最大的资本利好之一。 毕竟,盈利对它们来说仍是遥不可及的梦。

但政策窗口不等于成功通行证,资本市场的挑剔眼光并未因此放松。目前,智谱和MiniMax两家是“六小虎”中唯二有明确报道在准备上市的,对比起来:

智谱是“六小虎”中融资规模最大、最为频繁的玩家,7月2日又获得10亿人民币战投,估值已经达到300亿。此前智谱已经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成为“六小虎”中首家启动IPO的玩家。持续的融资能力和明确的上市进展,为智谱在资本寒冬中赢得相对更多的信任票。

去年,MiniMax获得6亿美元A轮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投后估值25亿美元,近期有媒体称其估值约30亿美元。然而,自Talkie下架风波后,其融资步伐明显停滞。在“六小虎”融资普遍冰封的背景下,没能像智谱一样获得新的战投加持,在冲刺IPO的竞赛中显得底气不足。

资本在观望:主力现金牛不稳定之后,MiniMax拿什么支撑30亿美金估值?

2021年,商汤科技副总裁闫俊杰在上市钟声敲响前选择离开,转身就创立了MiniMax。他或许没想到,三年后自己会坐在一场凶险的赌局中——一边是C端Talkie在海外接连下架的警报,另一边是B端充满不确定性的厮杀。而资本也在注视着,他如何解开这双重困境的迷局。

其他“六小虎”中,也有企业酝酿着上市的想法。根据《智能涌现》报道,百川创始人王小川表示,2025年目标把业绩做到上市门槛(10亿元),拿到绿色通道名单随时能上市。这无疑加剧了“六小虎”内部的上市卡位战压力。对于MiniMax,时间不等人,对手不等人,资本的耐心更不等人。

每一家大模型企业,应该都想率先打开资本市场的大门。那么,“大模型第一股”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六小虎”而言,这意味着无参照的估值溢价和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以及讲给投资人的新故事和续命的氧气瓶。对于MiniMax,这更意味着能否稳住现有估值、重获资本输血的关键一役。

对投资人而言,这意味着退出压力能喘口气。像MiniMax身后,站着阿里、红杉、腾讯、IDG等一众大佬。他们的耐心和弹药,都不是无限的。

如果上市梦碎呢?金沙江朱啸虎给出了冰冷预言:“六小虎最好的结果就是卖给大厂。”



结语

六小虎的生死游戏,正在上演最古老的丛林法则:活下来的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扛住剧变、最快找到活路的。

此刻,资本要的绝非滤镜下的宏大叙事,而是褪去所有光环后,赤裸裸的“生存凭证”:

稳定现金流(别断粮)、清晰的盈利路径(活下去)、足够深的护城河(活得更久)。

回看MiniMax的创业路:发力海外,避开国内红海,似乎打开了差异化。然而,当监管枷锁勒住现金流命脉,B端突围步履蹒跚形同“瘸腿”,技术轰炸难掩市场地位滑落——其商业模式的脆弱性,已经显露。

资本寒冬里,信心比金子还贵。挨了重锤又瘸腿的独角兽,能否在上市搏命赛中收获更多信心?

答案,还没能在这场迷局中浮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