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三小时搬800箱,一台机器人或可替代约1.4~2名工人!实探智元机器人落地工厂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07-11 22:09:06

2025.07.11


本文字数:3355,阅读时长大约5.5分钟

作者 |第一财经 乔心怡

“上岗”一个月后,A2-W终于“上播”了。

在富临精工(300432.SZ)位于绵阳的工厂内,第一财经记者看到了正在搬运物料周转箱的智元机器人A2-W。当物料周转箱到达卸货区后,A2-W需要对堆叠起来的物料箱进行识别分拣、导航避障搬运、精准放置等工作。在三个小时的直播中,A2-W完成了搬运800余个周转箱的任务。

机器人进厂,并不是让机器人“动起来”这么简单。从处理复杂产线中的工程难题,到解决关键零部件的一次偶发故障,再到跨工厂部署的能力复用,每一步都考验着算法、本体、系统集成和现场工程的协同配合。在智元机器人的大模型和本体技术之外,一条完整的生态链条正逐步浮出水面:以安努智能为代表的集成部署厂商正在打通机器人落地的“最后一百米”,以富临精工(300432.SZ)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厂商正在提供真实场景验证。

智元机器人则在一手铺开“资本盘”的同时,也试图在“成本账”上算出答案。毕竟,最终能穿过资本热潮、算法幻觉和工程鸿沟的,才是真正能落地的机器人。


机器人“实战”,工程化难题待解

在富临精工(300432.SZ)产线中上岗的A2-W,是一个单臂拥有七个自由度的轮式通用机器人。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A2-W的末端执行器是一个定制的夹爪,能够帮助其精准地拿起堆叠在卸货区的物料箱。当遇到堆叠紧密的物料箱时,A2-W利用自己的抓夹“挑”开了箱子的一边,好让自己的双手能够同时抓住物料箱的两侧。

物料箱的叠放拥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人工在搬运过程中可以凭经验“下意识”进行判断,对于机器人而言,这一过程则涉及复杂的感知与决策系统。

机器人依靠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六维力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多模态感知。在对现场环境进行全面“扫描”后,机器人大脑需要识别箱体的歪斜角度、相邻间距等参数,进行相应决策执行。在搬运时,机器人则需识别物料箱的种类,动态调整抓取中心,规划搬运路径,并将不同类别的物料箱准确分类和放置到指定位置。

当记者靠近的时候,A2-W立即停住了所有的动作。“这是出于安全考虑,”富临精工(300432.SZ)工程部主任邓扬解释说,工厂环境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穿梭其间的工作人员和正在作业的叉车等。

不确定性,是A2-W在概念验证阶段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许多问题只有真正走进工厂才能发现。在实际的生产线中,复杂的光照条件可能干扰机器人的视觉识别与定位。在当前的数字化工厂中,产线周围的机器设备也许会产生电磁干扰,影响机器人的信号传输,导致指令延迟或错误。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透露,在机器人进厂之前,智元团队已经在实验室中将所有的软件架构和算法方案都跑通了。但如果想要正式上岗,还需解决算法与硬件的深度耦合问题,并确保系统的精度与安全性,这对团队的工程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打通最后一百米,行业新角色出现

“在训练算法时,我们用了95%左右的仿真数据,5%左右的现场真机数据。”王闯指出,尽管大量的仿真数据提高了团队的部署效率,但真实工厂的复杂环境仍会带来挑战,需结合现场数据持续优化算法,才能让A2-W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从实验室到工厂,负责机器人实地部署、打通“最后一百米”的新角色正在出现。

今年2月,富临精工(300432.SZ)发布公告宣布公司与智元机器人等相关方签署了《人形机器人应用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各方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实施人形机器人项目。安努智能正是在该背景下诞生。数据显示,当前富临精工(300432.SZ)、智元方均为安努智能股东。

随着机器人进场,新一轮真机数据不断生成。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在这一批A2-W部署的过程当中,在智元机器人提供的大模型与本体基座之上,安努智能将部署经验“模型化”,构建可复用的小模型模板,并通过在不同工厂的重复调试与微调,提升化机器人在实际环境中的抓取策略、碰撞检测与力控算法成熟度。

随着小模型数量的增长,机器人的原子技能也会越来越熟练。所谓原子技能,就是工程团队将“拆箱、搬运、投放”等核心动作模块化,形成可独立调用的标准能力单元。由于每条产线的布局、路线和节拍各不相同,机器人进入新场景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路径规划与动作参数。通过能力模块的拆解与重组,机器人在面对不同工厂、不同工序时具备更高效的适应性和复用性。

工程化是一个琐碎的过程。一位现场的智元工程师告诉记者,就在直播开始前一天晚上的十点,团队发现电源板出现了异常警报。尽管该类问题能够通过机器复位来快速解决,但团队还是决定从头排查,以确保作业稳定性。

“最后发现是一个塑封元件轻微漏气,可能导致散热问题。”他告诉记者,在修复问题后,工程师又让机器人“加班”运行至凌晨一点来验证其稳定性。“工程化的关键在于处理细节,我们必须搞清楚每一次偶发故障背后隐藏的潜在风险。”

安努智能的董事长文宏杰告诉记者,虽然第一批机器人落地部署需要三到四个月,但如果下次到了相似的工厂环境中,部署速度也许可以缩短至三周甚至三个小时。“这取决于环境的相似程度,如果下一家工厂和上一家工厂有80%的环境重合度,那我们只需要针对剩下20%的部分进行数据采集。”

智元铺开资本盘,工厂重算成本账

尽管没有透露具体的落地价格,王闯向记者表示,当前一台A2-W落地的配套价格在几十万左右,“规模越大,每台价格就会越便宜”。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台机器人落地的价格在40万元-80万元左右。

富临精工(300432.SZ)的总工程师向明朗向记者解释,机器人落地的成本不仅仅来自于采购本体的价格。“机器人本身的价格取决于它的配置、性能和采购规模。”向明朗说,机器人一旦进厂,并不是“买来即用、无人管控”,还需要持续地运营维护投入。比如后台技术人员的调度、电力消耗、维修和保养费用。“现在机器人运维岗位也需要更懂技术的工人,在大批量落地前,成本不低。”

根据向明朗估计,在当前的部署场景中,一台机器人可以代替约0.7名人工劳动强度较高的岗位。如果工厂采用两班甚至三班倒制度,相当于一台机器人可在全天候运行下替代掉约1.4名- 2名工人。

机器人不用进食与休息,可实现 “无缝接班”。相比之下,人工即使是轮班,也需安排吃饭、休息等时间段,而机器人通过后台人员分批值守监管,能够确保产线连续不间断运行。向明朗透露,未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一位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来管控多台机器人。“绵阳本地的用工成本差不多是每人每年八万元,如果未来一个机器人能够稳定覆盖2个工位左右,成本回收逻辑会比较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安努智能的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该公司与另一家智元投资企业灵初智能的业务交流比较密切。智元机器人参与了灵初智能的天使轮融资,灵初智能专注于机器人的操作模型和灵巧手的研发。这或许意味着,随着智元机器人通过投资等路径构建起了具身智能生态,其本体产品的商业落地有望获得更强的协同支撑与系统集成能力。

在更多落地场景中获取更多商业订单,或许已经成为了智元机器人当前的主要目标之一。王闯透露,当前双足人形机器人A2和轮式通用机器人A2-W都是智元量产规模比较稳定的产品。


7月8日晚间,根据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88585.SH)披露公告,智元机器人拟通过与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持股平台“智元恒岳”,以协议转让+部分要约收购的方式,合计拿下至少63.62%的股份,获得该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此番操作也让智元机器人拿到了科创板的“入场券”。

在此之前,智元还投资过数字华夏、首形科技、千觉机器人、灵初智能等十数家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并和富临精工(300432.SZ)、蓝思科技(300433.SZ)、卧龙电驱(600580.SH)等零部件厂商展开合作。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动作,倘若只落在资本侧,那确实有些‘雷声大、雨点小’。”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建立的生态捆绑关系更为紧密,但最终仍要回归产品本身,真正落到商业化落地和投入产出比上。对于智元机器人而言,资本布局只是手段,产品扎根产业才是目的。

毕竟,真正决定赛道高度的,不是估值数字,而是机器人能否稳稳站上工厂的地面。

微信编辑| 苏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