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楼下遛弯,碰到小区里的老教授,他手里捏着个保温杯,叹着气说现在的科技新闻,翻来覆去都是手机摄像头又多了个像素,汽车续航多跑了几十公里。我突然就愣了一下,是哦,好像真的很久没听到那种能让全人类都站起来鼓掌的突破了。
你还记得小时候课本里的故事不?居里夫人在棚屋里熬沥青,熬出个镭来;爱因斯坦一支笔几张纸,就把时间和空间拧成了麻花。那时候的科学家,像是在一片空地上随便刨一刨,都能挖出块宝石来。可现在呢?上个月看个纪录片,说为了找个新粒子,全世界最聪明的一批人围着个几公里长的对撞机忙了十几年,最后发现的数据还得打个问号。
不是说现在的人不聪明啊,你看那些搞 AI 的,搞航天的,哪个不是绝顶聪明?可为啥基础科学就像被按了慢放键?我琢磨着,第一个坎儿可能是 “钱”。前阵子听个搞物理研究的朋友吐槽,他申请个课题经费,光报表就填了三个月,最后批下来的钱还不够买台好点的显微镜。你想啊,以前爱迪生搞发明,自己凑点钱整个实验室就开工了;现在研究量子力学,没个几十亿建实验室,连门都摸不着。
而且啊,基础科学这东西,太 “慢” 了。老板们投钱,都想三五年就看到回报,谁愿意把钱砸进一个可能三五十年都出不了成果的坑里?去年有个科技公司老板跟我吃饭,他说宁愿投十个能快速变现的 APP,也不碰一个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你说这怪谁呢?好像也怪不得谁,大家都要吃饭,都要业绩嘛。
再往深了想,可能跟 “难度” 有关系。就像爬山,刚开始爬的时候,随便走几步就能看到新风景;现在都快爬到珠穆朗玛峰顶了,每往上挪一厘米,都得付出十倍百倍的力气。以前牛顿看个苹果落地就悟了,现在呢?要理解暗物质,得把仪器送到太空里去,还得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算上好几年。
有时候我半夜睡不着,会翻以前的科幻小说。几十年前的作家们,总觉得到 2025 年,咱们早就坐着飞船在太阳系度假了。可真到了这时候,发现连根治个感冒都还没搞定。这到底是为啥?上次跟个搞生物的博士聊天,他说现在的研究太细了,细到每个人都只盯着自己那三平方厘米的领域,想抬头看看整体,都怕脚底下的坑没人填。
你发现没,现在的孩子报志愿,学金融的、学计算机的挤破头,报物理、数学的却越来越少。我邻居家小孩,明明对星星特别着迷,最后还是被家长劝去学了编程,理由是 “好找工作”。这也不能怪家长现实,毕竟读完博士出来,可能还没个刚毕业的程序员挣得多。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前阵子看到个新闻,说中国天眼又发现了几个新的脉冲星,一群科学家在天文台里熬了好几个通宵,那种兴奋劲儿,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或许啊,基础科学就像埋在地下的河,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可一旦哪天破土而出,就能滋润出一片新天地。
只是这条河,现在好像流得特别慢。慢到我们这代人,可能都等不到它奔涌的那天。但又想想,当年法拉第摆弄电磁线圈的时候,谁能想到这玩意儿会变成今天的互联网呢?说不定现在实验室里那些看起来没啥用的公式和数据,正是百年后人类踏上火星的船票呢。
不知道你咋看这事?反正我总觉得,人类这物种,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明明知道难,还偏要往难的地方走。就像当年阿姆斯特朗踩在月球上那一步,背后可是无数人对着枯燥的图纸熬了无数个夜。
行了,扯了这么多,说不定都是我瞎琢磨。不过要是你也觉得这事有点意思,不妨点个赞留个言,咱们再接着唠。对了,听说点了赞的都能发财呢,关注一下,说不定哪天就暴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