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浙江宁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银消金”)因客户授信额度管控不到位、向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合作业务管理未尽职、数据质量存在缺陷、关联交易管理不审慎等五项违规行为,被处以165万元罚款。两名相关责任人因对合作业务管理未尽职和数据质量缺陷问题负有责任,被给予警告处分。
此次处罚并非孤例。2025年以来,已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因类似问题收到监管罚单。在行业强监管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合规经营,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违规行为暴露风控与管理漏洞
根据处罚信息,宁银消金的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客户授信额度管控不到位、向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合作业务管理未尽职、数据质量存在缺陷、关联交易管理不审慎等方面。其中,“客户授信额度管控不到位”和“向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暴露了其风控体系的漏洞。这些行为可能导致资产质量承压,增加不良贷款风险。
“合作业务管理未尽职”则反映出公司在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时可能存在管理不够审慎的问题。当前消费金融行业普遍依赖助贷、联合贷款等合作模式,部分机构为追求规模增长,可能放松了对合作方的准入标准和持续管理要求,导致风险在不同机构间传导。
公开资料显示,宁银消金成立于2016年,目前注册资本36亿元。其中,宁波银行是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94.17%,合肥百货持股比例为3.83%,深圳华强持股比例为2.00%。2024年末,宁银消金贷款余额为590.35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3.03亿元。这一规模数据也表明,随着业务体量的增大,管理难度和风险点也随之增加,对风控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规模增长与合规经营如何平衡?
在监管趋严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消费金融公司正面临如何平衡规模增长与合规经营的挑战。
一方面,消费金融行业仍处于增长阶段,部分机构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抢占市场份额,维持市场地位。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对贷款管理、数据治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机构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合规管理体系,以满足监管要求。
近年来,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持续趋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地方监管局针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处罚频次较高,违规事由主要集中在贷款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治理、合作机构管理等方面。
2025年以来,已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因类似问题被处罚:
2月10日,蒙商消金因“个人不良信息报送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前未履行告知义务”及“未按规定处理异议”被罚款83万元。
3月28日,蚂蚁消金因“公司治理不完善”“风控独立性不足”“贷后管理不到位”及“委外催收管理失控”被罚140万元。
5月30日,北京阳光消金因“合作业务管控不到位”“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及贷款定价”等问题被罚140万元。
上述处罚案例表明,监管趋严是行业长期趋势,其背后是消费金融行业部分机构长期存在的粗放经营问题。部分机构为追求规模增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风控标准,忽视了合规要求,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甚至引发消费者投诉,损害了行业声誉。
消费金融行业“下半场”逻辑
尽管面临监管压力,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活动仍较为活跃。7月11日,中国货币网披露的信息显示,宁银消金已于7月10日成功发行2025年第二期金融债券,发行规模15亿元,票面利率1.65%,处于行业较低融资水平。
今年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发行金融债、ABS(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补充资金。例如,招联消金、马上消金、海尔消金、中原消金、中邮消金等多家机构发行了金融债或ABS,募资规模普遍在10亿至50亿元之间,融资利率均处于较低水平。这表明,尽管合规成本增加,但市场对消费金融的需求依然存在,机构仍有扩张的动力和需求。
此次宁银消金被罚事件,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平衡扩张与合规,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必须解答的课题。监管层需发挥“守门人”作用,建立更具针对性的风险管理体系指引,明确合规边界;强化穿透式监管,关注合作业务过程管理,要求机构对合作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控。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确保数据质量,规范数据使用。
企业层则需主动作为,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合作方的尽职调查与过程管理;提升数据质量与应用水平,确保数据合规。审慎开展关联交易,确保公司治理结构有效运行。这需要持续投入和精细化管理,以长远眼光审视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取舍,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场平衡的探索,关乎单个机构的生存,更关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如何在鼓励金融创新、提升服务效率与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一个持续性的挑战。监管政策的调整、行业实践的探索、技术手段的运用,都在不断塑造着这个平衡。这场平衡的探索,不仅关乎单个机构的生存,更关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作者 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