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百亿基金加持下的爆发与挑战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爆发。这并非偶然,而是政策、资本和技术三重共振的必然结果。这一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具身智能”,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北京、深圳等地更是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构建起庞大的产业生态,深圳规划形成超过1200家相关企业。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热情高涨,2025年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达到77起,远超2024年全年总和。 地方政府也积极布局,湖北省更是设立规模达10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母基金,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仅7月7日至9日三天,星动纪元、云深处等五家厂商就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其中星海图A轮融资规模近15亿元,充分展现了投资机构的信心。
业绩暴增:产业链上游的先行者
这场产业狂潮的首批受益者是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厂商。这些企业凭借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实现了业绩的惊人增长。
宁波韵升,作为永磁材料龙头企业,凭借其自主研发的N52系列钕铁硼永磁体,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724.47%,创下A股增长纪录。 这项技术突破在于采用晶界渗透技术,将重稀土用量降低20%,显著降低了成本。 考虑到单台人形机器人需要2-4公斤钕铁硼永磁体,而宁波韵升年产能已达2.1万吨,并成为优必选等头部企业的首家量产供应商,其业绩爆发便不足为奇。
中研股份,凭借其打破国际垄断的PEEK材料,业绩飙升6430.46%。作为国内最大的PEEK生产商,其轻量化技术成为国产替代的关键,全球市占率跻身前四。
在芯片领域,瑞芯微中报预增185.00%~195.00%。其旗舰RK3588芯片算力高达48TOPS,应用于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夸父”的运动控制系统,支持多模态感知和复杂运动控制。 此外,公司自研的结构光膜RMSL205,应用于具备深度信息获取及自主避障功能的机器人,进一步推动了技术自主化进程。
中游核心部件:从跟随到引领
在中游核心部件领域,中国企业正加速突破“卡脖子”环节,实现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转变。
智微智能中报预增62.85%~99.06%,其基于NVIDIA Jetson AGX Orin平台开发的控制器算力达275 TOPS,为优必选Walker S提供底层控制方案,并深度参与特斯拉Optimus量产计划。 其虚拟仿真训练系统显著缩短了实景调试周期,满足了复杂工业场景的需求。
三花智控半年利润增长25.00%~50.00%。这家全球制冷控制元器件巨头,将汽车热管理技术迁移至机器人关节,全方位支持客户产品开发、试制和量产。 通过与绿的谐波战略合作,三花智控正积极推进机电执行器的海外生产布局,抢占千亿级关节执行器市场。
道通科技中报预增19.00%~26.76%。其子公司道和通泰结合生成式AI技术,与宇树科技联合研发空地一体集群智慧解决方案,3D视觉精度高达0.01mm级。 该技术已应用于汽车检测线巡检,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的跨越。
商业化落地:机遇与挑战并存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遵循“效率提升→危险替代→情感陪伴”的三阶段渗透路径,特种作业和医疗领域成为率先爆发的应用场景。
中航泰达一季度净利润增长6554%,其军工背景赋予其独特的优势。 其研发的“天魁1号”通过国际ATEX认证,专攻冶金、矿业等高危环境,订单量激增300%,成为工业安全领域的国产标杆。
医疗领域,麦迪科技中报预增132.75%~135.37%,其与优必选合作开发的医疗人形机器人,已在多家三甲医院完成多场景试点,并正在申请医疗器械认证,开创了人形机器人医疗合规化先河。
然而,商业化落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2025年4月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仅6支队伍完赛,多数需要人工搀扶,暴露了运动控制技术的不足。 成本压力也是一大难题,家庭服务场景要求价格降至10万元以下,而当前高端人形机器人成本仍在数十万元级别。 二手平台上涌现大量宇树机器人的转卖订单,也反映出娱乐化应用难以支撑长期价值的现实。
技术攻坚与未来展望
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攻坚方向主要集中在:硬件端行星滚柱丝杠国产化、六维力传感器国产化率提升;软件端运动泛化能力提升及工业场景碎片化任务定制化开发难题解决;成本端通过规模化生产和设计优化降低整机成本。
下半年产业将聚焦量产能力与成本控制,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收敛,物流搬运与高危巡检将占落地场景的60%,家庭服务预计延期至2027年后。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中美双极竞争”格局:美国在AI算法、芯片领域领先;中国则在伺服电机、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率超90%。 华为推出机器人操作系统ROSA 2.0,集成环境感知、运动规划等模块,并采用“具身智能gemini-1.5-flash-latest 硬件代工”模式,降低本体厂商技术门槛,技术融合成为制胜关键。特斯拉复用汽车领域的Autopilot视觉神经网络,优必选则依托深圳产业链优势,大幅降低谐波减速器成本。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社会对智能化需求的增长,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医疗辅助、养老陪护等领域的需求将持续攀升。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年复合增速超50%,中国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产业的健康发展仍需持续的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商业模式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