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到阿波罗登月的老照片,突然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 —— 那些宇航员站在月球表面拍的照片里,头顶上光溜溜的,别说星星了,连个亮点儿都没有。这就奇了怪了,咱们在地球上抬头,晚上总能瞅见几颗星星眨眼睛,怎么到了太空里,离星星更近了,反倒看不见了?
我琢磨着这事儿的时候,正好刷到国际空间站的直播。你猜怎么着?舱外摄像头拍出去,地球是蓝盈盈的一大块,太阳亮得晃眼,可背景里照样没星星什么事儿。当时就对着屏幕嘀咕:这星星难不成跟咱们躲猫猫呢?
后来查了些资料,又跟搞天文的朋友聊了聊,才算摸着点门道。其实啊,不是星星不在那儿,是咱们看的方式不对。你想啊,在地球上晚上看星星,周围黑黢黢的,星星那点光才能显出来。可到了月球上,情况就不一样了 —— 白天的时候,太阳把月面照得白花花的,跟咱们这儿中午大太阳似的,这时候你抬头,眼睛早被强光晃得适应了亮环境,星星那点微光,根本入不了眼。
就像咱们大白天在户外,谁能看见星星啊?除非碰上日全食,天一下子暗下来,星星才会冒头。月球上没大气层,太阳光直射下来,那亮度比地球中午还厉害。宇航员穿着白花花的宇航服,头盔面罩得戴偏光镜才能睁眼,这时候想看见星星,可不就难了嘛。
再说空间站,这玩意儿在近地轨道,一会儿在地球阴影里,一会儿又被太阳照着。有回看宇航员出舱的视频,他背对着太阳的时候,头盔反光里能隐约看见点星光,可转个身正对太阳,立马啥都没了。朋友跟我说,这就跟咱们用手机拍照似的,对着亮处拍,暗处的东西就成了黑块;对着暗处拍,亮处又糊成一片。空间站的相机也好,人眼也好,都得在亮和暗之间找个平衡,星星那点光,往往就被牺牲掉了。
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用天文望远镜,那会儿不懂,大白天就对着太阳照,结果啥也没看着,还差点晃坏了眼睛。后来爷爷教我,看星星得等天黑,还得让眼睛适应半小时黑暗。现在想想,太空里的情况也差不多,只是那儿的 “白天” 太亮,“黑夜” 又太短 —— 空间站绕地球一圈才 90 分钟,刚适应了黑暗,噌地一下又被太阳照醒了,眼睛哪来得及反应啊。
不过也不是完全看不见。有宇航员说过,在空间站里拉上窗帘,让舱内彻底黑下来,再透过舷窗往外看,星星多得能把人看傻。那些星星不眨眼,一颗一颗跟钻石似的钉在黑布上,比地球上看到的亮多了。可惜啊,这种时候太少了,大部分时间要么忙着干活,要么被地球的光芒抢了风头。
这么一说你可能就明白了,不是太空里没星星,是咱们的眼睛和设备,在强光和弱光的切换里,暂时把它们忽略了。就像在热闹的集市上,你很难听清角落里谁在小声说话,可到了安静的夜里,哪怕是虫鸣都听得清清楚楚。
以前总觉得太空就该是满天繁星的样子,跟科幻电影里似的。真了解了才知道,现实比电影有意思多了 —— 那些星星一直都在,只是用一种更低调的方式陪着咱们。说不定哪天技术更先进了,能造出专门看星星的设备,到时候宇航员在月球上散步,也能指着星空跟咱们直播聊星座呢。
最后啊,要是觉得这事儿有点意思,就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说不定下次还能聊点更稀奇的太空小秘密呢,祝大家都顺顺当当,财运旺旺呀。